返回第七百一十一章 良性循环(第2/3页)  钢铁时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西北的海图的指引之下,去到大大小小的渔场进行捕捞,然后放入到冷库之中,当船舱和冷库装满了各种的鱼获之后,船就可以启程回家了,渔港码头这边,有专门收购人员,明码标价的进行收购,价格虽然不是零售价,却也不会如同鱼贩子那样,把价格压低到极低的程度,船主们的收益几大,这些组合拳,这极大增加了渔民的兴趣。

    不过第一个吃螃蟹的,还是没有前来,因为一次性得需要贷款的太多了,2000元,这对于普通的家庭而言,是一个天文数字,哪怕是明知道收获会很大,可接下来,还要雇佣工人,卖燃油,这些都是钱,50吨的船,可不同于之前的小帆板,不是一两个人能够开出去,这些都要考虑,很多意动的人,考虑的更多的,是在船上多干一段时间,进一步的熟悉渔船,顺带着赚一点钱,当有一定的资金打底的话,他们一定会毫不犹豫的贷款买船的。

    西北银行不是坐等渔民们上来贷款,为了推广这个项目,他们几乎深入到福建各个地方,从最基层打听一切,陈三定他们所在的县,应该是各种回馈最好的地方,一些跟着陈三定在船上打工的,成为了首批有意向的人,他们都准备在两三个月之后,购买一部分的渔船。

    除了这一批人之外,一些本身是渔民的,却通过其他方式致富的人员,一部分是出外务工人员,一部分是跑商或者跑船的,他们成为了第二批购买的主力了,他们符合条件,又不是全额贷款,支付了一部分的首付款之后,购买到了一批船,数量不大,在福州的十几个县,这样的人加起来也不过是50多个,却等于是打开了局面。

    如此的成绩,让西北银行感觉到非常的振奋,可是这个速度,依然不是太让他们满意,按照杨元钊计划,3亿美元,可能只是支撑2-3年,可按照现在的速度,别说是3年,恐怕10年也花不完。

    钱花不完,对别人而言,这是一个好事情,花钱少,节约资金,可是对于杨元钊来说,渔船,海洋捕捞事业,根本不是他关注的重点,海洋捕捞或许是要给庞大的市场,对于杨元钊而言,远没有海军发展计划更重要,如何用最快的速度,把拖网式渔船,在全国范围之中推开,培养出数以万计,十万计,甚至是百万计的渔民,才是他的真正想法。

    西北银行不知道,为什么杨元钊会对这么一个拖网式渔船这么的关注,可领导关注的,就是他们所关注的,这些小额贷款的业务,西北全力支持之下,算的上是优良的资产,只要不是遇到不可抗力,比如说是台风过境,直接让船只沉没,要想实现盈利应该不难。

    用心去思考,特别是考虑到农民的现状,西北银行拿出一个折中的方案,考虑到一艘船最少需要10个人来操纵,原则上降低了单个家庭贷款的最高数额,从原来2000-5000的标准,降低到了400-1000,也就是说,只是购买50吨级的拖网式渔船,一个家庭400元,5个家庭加在一起,就凑够了2000的数额,最关键的是,按照一个家庭出2-3个劳动力的话,这个渔船根本不用雇佣人员,直接可以下水捕鱼,几乎当天就能够产生效益。

    这样的方法,简单易行,减少了渔民的顾虑,大受欢迎,第一个相应的,就是那些还在观望的,上了第一批渔船打工挣钱的人,他们每月的基本薪水都达到了20元左右,两口两个都上船的,一个月几乎有35元,加上奖金的话,每月收入绝对不少,400元或许对于他们而言,以前算是多,现在根本就不算什么,博一把,成功了,那就改变自己,成为船主,即便不成,大不了就是回去打工好了,几年的时间,足够还账了。

    人都是向往美好的生活的,正是这种激励,推动着一个个的革新,推动着世界的发展,不过对于陈三定等人,就有些郁闷了,刚刚找好的熟练工人,一下子自己当老板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