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百四十三章 电子火控系统(第2/3页)  钢铁时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误,不就提升了命中率么,按照数学理论,越多的参数,越精确的参数,可以提升一些模糊数据的概率,在战舰智商,就是如此,一发炮弹的话,如果给一个数学家几天的时间,或者给几个数学家几个小时的时间,说不定能够让这个概率大大的高于3%。

    可是这样不现实,没有数学家愿意到战舰上面,冒着炮火,进行这种计算,双方都是高速运转的战舰,往往几分钟之内,就会下达一系列的命令,当很长时间之中,你计算出了上一个方位的时候,可能战舰已经跑出好几海里的距离了,这样根本就没有时效性,也是空想。

    对别人就是空想,可是对杨元钊而言,却未必是空想,计算机的优势,就是大量简单的,固定程序某种计算的计算,二战时期,美国研制的最初级的计算机,可以达到5000次每秒的计算速度,那时候的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已经超过了人脑,可以对密码等比较枯燥和繁琐的计算问题,进行计算和破译。

    二战之后,新材料,电子等一系列的方面,都有巨大的发展,计算机,按照摩尔定律来发展,每隔18个月,计算速度提升一倍,到了21世纪的时候,计算机的浮点速度,已经达到了每秒2014亿次的可怕程度,远比美国曾经最初级计算机强的多。

    之前,杨元钊拿出了电子计算机,就让西北的铁路管理系统,达到了美国都不曾达到的高度,那只是一个普通的电子计算器,他的运算速度有限,不能承担战列舰对炮秒系统,可是跟随杨元钊穿越的,不但有计算器,还有手机,哪怕是一个山寨的手机,也是山寨的苹果,主频也马马虎虎的达到了1.2g赫兹,这个主频比不上2014亿次,却也比美国的初级产品,不知道翻了几个跟头。

    可惜,这样的cpu没办法应用,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只是一个基础,要想完成实际的运算,需要系统,穿越的时候,不可能预见到穿越,弄一款模拟的炮秒软件,计算速度快的优势,却无法发挥出来。

    不过好在,西北在铁路和各种的技术领域,广泛的使用计算机,对于很多科学家而言,虽然不知道计算机到底是什么原理,却通过外设,进行了一部分控制设计,用一些简单的语言和命令,编著了一部分的应用程序,可以让专门领域的计算速度大大的增加,也因此培养了一批初级的软件人才。

    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加上杨元钊有意无意的推动,这部分的软件人员,9成9以上,都是中国人和华人,这就让这个计算体系更加的保密,在想到了炮秒计算之后,结合着德国的一些专业的炮兵,西北陆军的一些炮手,一些专门的学习数学的数学家,概率学专家在内,形成了一个研究团体。

    这个团体只要研究的,就是战舰炮火指挥系统,借助着特别的公式,把战舰上的火炮统一的控制起来,利用光学的瞄准和测距等方法,对于目标进行一系列计算,然后得出一个概率最大射击方式,然后利用舰载无线电和电话体系,进行指挥作战,就是一个雏形计算机指挥体系,也是杨元钊想到的比较有可能的提升火炮命中率的一个方法。

    最开始是在研究所,到杨元钊离开包头的时候,只是完成了一个雏形,好在他们需要的不过是计算机和一些命令输入的机器,搬入到火车上继续,争取能够在战舰投入使用之前,完成所有计算数据和公式的编纂,然后拿着这个初级的东西,上到战舰上,借助着战舰上面的瞄准系统和指挥系统,进行一系列调整,争取达到满意的程度。

    目前,基本接口程序已经完成了编制,甚至有关新战舰整体的光学瞄准系统,测距系统的一些参数和性能,也基本上进入到了这个体系之中,借助着特殊的输入方法,可以直接在嘹望点和瞄准点,进行数据输入,然后通过信号传输到了核心计算体系之中,自动的运行数据进行计算,如果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