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25 章(第1/4页)  中国雄师:四野档案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徐海东平时由于身体不好常常躺倒,但打起仗来却虎虎有生气。指战员们亲昵地称他为“徐老虎”、“中国的夏伯阳”。他不仅在鄂豫皖苏区出了名,就连中央苏区的领导人也知道鄂豫皖有一个“徐老虎”。máo zé dōng称赞他是“红军的领袖”、“群众的领袖”和“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不久,徐海东出任红二十五军军长。后与程子华、吴焕先一起,率领红二十五军突围长征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红二十五军是全国红军战略大转移中第一支到达陕北的队伍,为后续到达的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陕北奠定了基础。

    红二十五军与陕北红军会师后,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军团政委,刘志丹任副军团长。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六、二十七军分别改编为红十五军团第七十五、第七十八、第八十一师。

    随后,徐海东等率领十五军团投入到陕北苏区第三次反“围剿”作战之中,先后成功地组织了崂山战役和榆林桥战役,歼敌5000余人,为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到来和扎根陕北,作出了重要贡献。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就是说,有什么样的指挥员就带出什么样的部队。像徐海东这样的红军勇将所带出来的部队,自然是一支能征善战的虎军。

    1935年10月,在党中央、毛主席的率领下单独北上的红一、三军团(此时已改称陕甘支队)到达陕北,与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中央军委决定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新组建的红一方面军下辖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红十五军团的三个师改称第七十三、第七十五、第七十八师,在方面军司令员彭德怀的统一指挥下,徐海东又率红十五军团参加了被称作“奠基礼”的直罗镇战役。1937年8月25日,红十五军团在陕北三原县桥底镇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旅长徐海东,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黄克诚。原第七十三师改为六八七团,七十五师改为六八八团,七十八师改为六八九团。改编后的三四四旅乘火车北上,参加了一一五师的平型关战斗,并取得了震惊中外的平型关大捷。平型关战斗后,六八七和六八九两个团即转战于晋、冀、鲁、豫边区。歼灭大量日伪军,并且迅速地扩大了队伍。至1939年9月,三四四旅扩编为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左权(后为杨得志),政治委员黄克诚。下辖三四四旅、新编第一旅、新编第二旅、新编第三旅。

    1940年5月,奉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的命令,黄克诚率第二纵队部分主力南下华中,增援新四军。6月底进至淮北地区,与新四军第六支队彭雪枫部会合,并整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司令员彭雪枫,政治委员黄克诚。7月,在加入另两支地方部队后,改称八路军第五纵队。

    1942年1月“皖南事变”后,为重建新四军,八路军第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副师长张爱萍,参谋长彭雄,政治部主任吴法宪,副参谋长洪学智。下辖第七、第八、第九旅。7月,第三师即参加了以江苏盐城为中心的反“扫dàng”。9月,三师第九旅与四师第十旅对调建制。

    1942年至1944年,黄克诚率领新四军第三师先后参加了淮海区的反“扫dàng”作战、盐阜区的反“扫dàng”作战和高沟杨口战役等,历经大小战斗战役百余次。1945年春,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后,三师在师长黄克诚、参谋长洪学智的率领指挥下,一举攻克阜宁县城。9月6日攻克淮yīn,歼敌8600余人,22日再克淮安,歼敌4600余人。

    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斗,在抗战初期只有几千人的第三四四旅,在黄克诚、张爱萍、洪学智等领导下。已发展成为拥有三个旅、一个独立旅和三个特务团的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