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面和平呼吁和美国要其撤退的双重压力,为维持其军心士气,于10月14日在接见澳大利亚记者时公开发表谈话称:“不撤退,不姑息”。这实际上是向美国表示他决不接受撤军的态度。
美国政府为了要蒋介石听从自己的安排,宣布将派杜勒斯于10月21日赴台同蒋介石会谈。10月19日,美国竟又出动了4艘军舰,侵入金门海域为guó mín dǎng军运输船护航。其实,美国已于10月8日宣布了暂停护航,这时解放军又未恢复pào击,在军事上本无护航必要,采取这一行动的目的,显然在于试探解放军的停止pào击是否会变为永久xìng的,并在杜勒斯访台前以此安抚一下蒋介石。
美军的护航行动明显违反了彭德怀文告中“金门海域,美国人不得护航”的规定,同时鉴于杜勒斯即将访台,中央军委决定提前恢复pào击。10月20日下午16时,解放军又以32个pào兵营又5个海岸pào兵连猛烈pào击金门,目标为岛上码头、机场和pào兵观察所等处,共发shè了8800发pào弹。pào击使guó mín dǎng军的3艘运输舰、1艘大型货船和1架C—46型运输机中弹,岛上守军在遭pào击70分钟后才开始还击。
解放军对金门的pào击虽然给guó mín dǎng军带来一定的损失,却也给蒋介石增加了拒绝美国要求停火和撤退金、马的资本。10月21日杜勒斯到达台北,随即和蒋介石开始会谈。杜勒斯仍坚持美国原来的意见,即要蒋介石撤退在金门、马祖的驻军,并停止对大陆使用武力,造成两岸事实上的停火和隔离。结果双方争执起来,蒋介石恼怒地回答说,在我活着的时候不会撤军。最后,在双方都作出让步的基础上达成妥协。美国同意增加对台湾的援助,不再要求guó mín dǎng从金、马撤退;蒋介石则答应“减少金、马驻军”,不再对大陆使用武力。11月23日杜勒斯离台前,双方依此精神签署了公报并立即发表。可是在公报中对于不使用武力一条,台湾公布的中文本和美国公布的英文本有微小的差别。在英文本中,用的是“nottheuseofforce”,意思很明确地表示“不使用武力”。可是中文本则是“而大量凭籍武力”,用的是比较婉转的语言以维护面子。
看到美蒋矛盾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在民族大义的前提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在杜勒斯回华盛顿后的第二天,即10月25日,由máo zé dōng起草、以国防部长彭德怀名义发表的《再告台湾同胞书》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福建前线广播站播出。
这篇文告,规定了双日对金门“四不打”,即不打飞机场、码头、海滩和船只,是希望自己包围中的对手能长期固守,已属罕见。而文告提出的愿意向同自己作战的对手提供补给品,这更是古今中外战争中的奇闻。到了10月31日,中央军委又进一步发展了“四不打”的方针,决定:“今后逢双日对任何目标一律不打pào,使guó mín dǎng军人员能走出工事自由活动,晒晒太阳,以利其长期固守;逢单日可略为打一点pào,pào弹一般不超过200发。”从此,正式确定了“双日不打单日打”的新方针。
这种单日打、双日停的奇特作战方式,一时使全世界的舆论感到惊奇。不过,人们都明臼了这种pào击已经是一种政治上象征xìng的战争。实行象征xìng的单日打pào,是为了反对美国的“停火”yīn谋和蒋介石拒绝谈判的顽固态度,表示战争仍然存在;在双日不打;实际上取消封锁,有意让guó mín dǎng军固守金门,是为了将美蒋继续拖在金门、马祖这根“绞索”上不能脱身,并向台湾当局和广大军民表示中国共产党的和平解决的诚意。这种打法单纯从军事上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