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3 章(第2/4页)  近思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将尊德xìng而道问学为心,日自求于问学者有所背否,于德xìng有所懈否。此义亦是博文约礼,下学上达。以此警策一年,安得不长?每日须求多少为益。知所亡,改得少不善,此德xìng上之益;读书求义理,编书须理会有所归著,勿徒写过,又多识前言往行,此问学上益也。勿使有俄顷闲度,逐日似此,三年,庶几有进。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载所以使学者先学礼者,只为学礼,则便除去了世俗一副当习熟缠绕。譬之延蔓之物,解缠绕即上去。苟能除去了一副当世习,便自然脱洒也。又学礼,则可以守得定。

    须放心宽快公平以求之,乃可见道。况德xìng自广大。《易》曰:“穷神知化,德之盛也。”岂浅心可得?

    人多以老成则不肯下问,故终身不知。又为人以道义先觉处之,不可复谓有所不知,故亦不肯下问。从不肯问,遂生百端欺妄人,我宁终身不知。

    多闻不足以尽天下之故。苟以多闻而待天下之变,则道足以酬其所尝知。若劫之不测,则遂穷矣。

    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不尔,皆为人之弊,卒无所发明,不得见圣人之奥。

    文要密察,心要洪放。

    不知疑者,只是不便实作。既实作则须有疑,有不行处是疑也。

    心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病。

    人虽有功,不及于学,心亦不宜忘。心苟不忘,则虽接人事,即是实行,莫非道也。心若忘之,则终身由之,只是俗事。

    合内外,平物我,此见道之大端。

    既学而先有以功业为意者,于学便相害。既有意,必穿凿创意作起事端也。德未成而先以功业为事,是代大匠斫,希不伤手也。

    窃尝病孔、孟既没,诸儒嚣然,不知反约穷源,勇于苟作,持不逮之资,而急知后世。明者一览,如见肺肝然,多见其不知量也。方且创艾其弊,默养吾诚。顾所患日力不足,而未果他为也。

    学未至而好语变者,必知终有患。盖变不可轻议,若骤然语变,则知cāo术已不正。

    凡事蔽盖不见底,只是不求益。有人不肯言其道义所得所至,不得见底,又非于吾言无所不说。

    耳目役于外。揽外事者,其实是自堕,不肯自治,只言短长,不能反躬者也。

    学者大不宜志小气轻。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气轻则以未知为已知、未学为已学。

    卷三 格物穷理(凡七十八条)

    作者:朱熹;吕祖谦;

    伊川先生答朱长文书曰:心通乎道,然后能辨是非,如持权衡以较轻重,孟子所谓知言是也。心不通于道,而较古人之是非,犹不持权衡而酌轻重,竭其目力,劳其心智,虽使时中,亦古人所谓“亿则屡中”,君子不贵也。

    伊川先生答门人曰:孔、孟之门,岂皆贤哲?固多众人。以众人观圣贤,弗识者多矣,惟其不敢信己而信其师,是故求而后得。今诸君于颐言,才不合则置不复思,所以终异也。不可便放下,更且思之,致知之方也。

    伊川先生答横渠先生曰:所论大概,有苦心极力之象,而无宽裕温厚之气。非明睿所照,而考索至此,故意屡偏而言多窒,小出入时有之。(明所照者,如目所睹,纤微尽识之矣。考索至者,如揣料于物,约见仿佛尔,能无差乎?)更愿完养思虑,涵泳义理,他日自当条畅。

    yù知得与不得,于心气上验之。思虑有得,中心悦豫,沛然有裕者,实得也;思虑有得,心气劳耗者,实未得也,强揣度耳。尝有人言:“比因学道,思虑心虚。”曰:“人之血气,固有虚实。疾病之来,圣贤所不免。然未闻自古圣贤因学而致心疾者。”

    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