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3 章(第2/4页)  王国维传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固已久矣已。乃不顾一切,以强力夺弱者之所有而有之,并使之无所控告,则自僧侣言之,谓之烈于盗贼,诚非过也。设更有强有力者,出夺该校而有之,则创设该校者之感情,又当何如?使生徒入如此之讲室,居如此之寄宿舍,而yù涵养其正义之德xìng,岂非却行而求前,南辕而北其辙哉!夫以佛寺与学校较,则似学校有用而佛寺无用矣;然以建一校而摇社会之根柢,则其孰得孰失,孰利孰害,宁待知者而决哉!

    王国维之所以对张謇改寺庙为学校这一当时大受新派人士欢迎的惊世骇俗之举表示谴责,如果我们以世俗之心揣测的话,可能与后来罗振玉和张謇相互攻讦有关。这是后话。

    那么,王国维当初为什么会舍弃京师大学堂之聘而就任地处偏僻的通州师范学堂之职呢?关于王国维的这一选择,大约有三个原因:一是江苏通州师范学堂距离浙江海宁较近,便于王国维照料家小;二是据担任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助手的赵万里所整理的《王国维年谱》中记述,王国维之所以就任通州师范学堂一职,是因为罗振玉应两广总督岑春煊邀请在前往广东途中,经过南通时与正在创办该校的张謇相见而举荐之故;三是王国维感佩状元张謇竟能够放弃虚名并冲破重重阻力自筹资金办学这一“壮举”而应聘。如此,我们在这里就不能不对张謇予以介绍。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出生在江苏南通的张謇,字季直,号啬庵。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也就是甲午战争的那一年春天,张謇在京城殿试中被光绪皇帝钦点为头名状元。一朝成名天下闻,随后,张謇被朝廷授予翰林院编修一职,成为天下士子们羡慕的对象和学习的榜样。然而,这时张謇却做出了一个再次让世人异常惊诧的举动,那就是他竟辞官不就,返回故里创办实业去了。世人也许不能明了张謇勤学苦读多年却不为仕途的动因,但他的心里则很清楚自己到底需要的是什么:“士大夫所以丧名败检,皆由一进之后,yù退不能,故不能退则不进。”在中国数千年封建历史的长河中,能把仕途名位如此看透的人也许有一些,但大多是在仕途遭受挫折后才有所领悟,而能以头名状元身份且在刚刚授予官职的时候吐露出这种心声并切实践行的,恐怕只有张謇一人吧?

    果然,如此看透名位或社会的张謇返回家乡江苏南通后,先后创办了纱厂、铁矿和轮船公司等实业,为振兴中国近代实业特别是轻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不过,以状元之身创办实业获得巨大成功后的张謇,对兴办教育事业十分热心,他一生创办了诸多新式学堂,特别是他于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创办的中国第一所私立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堂,更奠定了他作为中国近代杰出教育家的历史地位。不过,即便张謇当时是以世人极为钦佩的状元身份来创办这一学堂,他依然遭遇了地方当局惯有的阻挠和推诿,于是张謇一气之下竟自筹资金创办了这所学堂。对于这所师范学堂,张謇后来曾这样评说道:“后人之知中国师范自通州始,必不知道司激成之也。”这里的“司”,即指当时以种种理由阻挠张謇创办通州师范学堂的地方政府官员“藩司”吴重熹。如果说留名青史有两种方法的话,那么除了以历史功绩为世人铭记的张謇等真正名士外,还有就是像“藩司”吴重熹之类阻挠名士成功这一招。

    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4月27日,中国第一所私立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堂开学了。有研究资料表明,在通州师范学堂任教的教员主要是由罗振玉推荐的日本人,中国教员只有王国维一人,且名列学堂教员首位,学堂里的其他中国人主要从事管理等校务工作,由此可见王国维还是受到张謇特别器重的。不过,王国维在教学过程中却并不受学生们欢迎,据当年一位学生后来回忆说:

    著名的近代学家、考证学家王国维,他曾是通州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