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章 克平天下(求收藏)(第1/2页)  重生之绝境帝师系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为了进一步巩固这里的统治,秦始皇于公元前211年迁三万多户居民到九原c榆中(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垦田生产,开拓边疆。这次大规模的移民,无论在经济上c军事上均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有力地制止了匈奴的抢掠,而且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开发。

    秦始皇大力倡导的屯田制度,在大汉朝大放异彩,汉文帝,汉武帝,汉宣帝都大力倡导,屯田的规模越来越多,尤其是宣帝朝的老将赵充国,写下千古雄文《条上屯田便宜十二事状》,系统总结了屯田的种种好处。

    赵充国虽然身名不显,但他用计巧破羌人,羌人在西汉和平相处了几十年以后,东汉时再度崛起,他们为祸甚烈,可惜当时再无赵充国这样的将领,也正应了那句老话:“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赵充国c还有前文提过的韦贤等人都生活在汉宣帝一朝,“中兴大汉”的宣帝朝也是一个相当精彩的时代,他们的事迹详见拙作《重生之草根皇帝》。这里不详述。

    三国时代,曹操鉴于当时战争连年不断,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粮食短缺,形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发出了“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哀叹。

    建安元年(196),曹操采纳枣祗c韩浩的建议,在许都(今河南许昌)附近进行屯田。屯田的土地是无主和荒芜的土地。劳动力c耕牛c农具是镇压黄巾起义中掳获的,有一部分劳动力号称为招募其实是被迫而来的。据说当年屯田收获谷物百万斛,缓解了社会矛盾。“于是州郡列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并群贼,克平天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魏书》)。

    随后的隋c唐c明朝等各个历史时期,屯田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何屯田制为何如此“经久不衰”呢,我们就拿西域来举例,实施屯田制有三大好处:

    首先,如果没有屯田,历代中央王朝统一西域的进程是很难实现的。西域地处边陲之地,距中原路途遥远,古代的技术水平没有现代发达,中央王朝想派出一支大军,从中原进入西域并耗费一定时间来完成军事任务,从后勤如粮食保障上讲,具有许多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笔者在此试举两例:1公元前89年,汉武帝曾经派汉军攻打投靠匈奴的车师,事后汉武帝自己评论这场战役时说道:“汉军破城,食至多,然而士卒自载不足以竟师(回师),强者尽食畜产,羸弱者道死数千人。”

    2再比如后世的明朝成化年间,蒙古鞑靼部常常进犯陕北c甘肃一带,皇帝于是召集大臣讨论防御事宜。大臣们算了一笔账,如果征集5万劳工,用两个月的时间修葺长城,耗银不过100万两;而派出8万大军征讨鞑靼入侵者,每年粮草c运费折合银两,总计耗银近1000万两,成本高出十倍;

    可见,如果中原王朝没有事先在西域设立屯田点以储备军需,是很难迅速而又持久地统一西域的。

    其次,如果没有屯田,西域的社会稳定是难以保持的。西域不比中原那样人口稠密,自有其独特的地理特点:那就是适合人类生存的地区,往往被沙漠c戈壁分割成一块块相互隔绝的绿洲,这样的地埋特点也就造成了西域特有的政治格局,即各大绿洲往往会形成多个彼此不相统属的政治势力。

    在中央王朝的势力没有统一西域前,它们之间往往相互攻伐,内乱不断,给当地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只有中央王朝的驻军在西域,才确保了各政治势力之间的安宁。而中央驻军所需的一切物资,又几乎全部依靠屯田来提供。

    再次,屯田极大地节省了物资消耗。屯田是一种有组织的生产行为,其主要产品就是粮食。但是,笔者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