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六章 奋斗上学(第1/2页)  鼻涕娃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在穷苦日子里成长的娃娃,对于读书上学,没有多少概念,但是张奋斗每天看着背着书包的大娃娃,来来回回,在去村学的路上,心里别提多羡慕了。按照农村的风俗习惯,在孩子满岁的时候,要放一些书、本子、碗碟、镜子等之类的东西,让娃娃抓,根据娃娃抓的东西,来判断他以后喜欢干啥。张奋斗在满岁的时候,张家二嫂给他把家里能拿的东西,放在一个盘子里,让张奋斗去抓,他爬来爬去,最后抓了一个笔和书,当时公公说,奋斗将来是个念书的料。七岁的时候,奋斗终于上学了,开学还有好长一段时间,张家二嫂给奋斗用自家不用的烂布,缝制了一个书包,奋斗非常的高兴,晚上做梦都在想象他到学校的生活。他和一般的农村娃相比,胆子大,不害怕生人,而且是暴脾气,终于到了开学的日子,奋斗要去报名了。吃过早饭,张家二嫂来到同村的一个邻居,这个邻居今天也是给自己娃去报名,平时,张家二嫂和她关系比较好,所以去给娃报名的时候,张家二嫂就想到了她,说到:“她姨,收拾的怎么样了,好了就赶紧走,我们娃都激动的不行了。”对方应答到:“就是的,我们娃也一样,背上包包到院子里走来走去,书包里装了一个本子和一个笔,还是他爸给买下的。”对方速度敏捷的收拾着家务,张家二嫂和她聊着天,不大一会儿就收拾好了,他们各自带着娃,向学校出发了,那个时候,农村孩子基本上上的都是村学,奋斗所在的村子距离村学还是比较远的,足足有六七里路,在农村人眼里,六七里路根本算不上多长的路,平时路程短的地方,都用脚走。两个农村中年妇女,还有两个七岁左右的孩子,走在乡间的小道上,仿佛是这里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给格外寂静的村子能增添一些色彩和活力,当然,给孩子报名的不只是她们几个。乡间小道两旁有茁壮的白杨树,绿绿的叶子,郁郁葱葱,白杨树过去是农田,有的地里种上油菜,有的在麦子收割之后,仍然没有种上什么,地里光秃秃的。按照现在的教育观念,七岁才上学的孩子已经太迟了,属于输到起跑线的那种,张家二嫂和邻居边走边聊,说到:“我听说城里娃娃三四岁就开始年书了,他们上的是幼儿园,在幼儿园里面,老师给教一些基本的知识,陪孩子做游戏,到大班的时候,就给教英文字母,教阿拉伯数字等,为孩子上小学做准备,而且那些娃娃,学校还给管饭、管住,咋们的娃娃要是能去上上这样的学校,那该有多好呀!咋们最起码不用中午和下午给娃做饭,节省下来这些时间可以干一些农活儿。”邻居应答到:“是呀!咋们就是这么情况,和人家城里娃没法比,生活环境就是这样。”大概走了四十几分钟,来到了村学,村学的大门是铁制的钢管大门,锈迹斑斑,看起来有很长的岁月了,进到学校之后,中间大路两侧栽植着苹果树,和一些农村人口中所说的菜园子,可以猜测,村学老师的日子是比较清贫的。映入眼帘的是四排整齐的砖瓦房,前面两排的几个房子,好像是教师们住的,张家二嫂和邻居,跟前来给孩子报名的家长询问在哪里给娃报名,从他们口中得知,是到村学校长哪里报,张家二嫂拿着辛苦挣来的血汗钱走进了村学校长的办公室。一不留神,张奋斗和邻居家孩子,跑到村学后面的操场玩去了,那操场可不是像现在的橡胶操场,而是黄土撵平的土操场,空唠唠的土操场上安放着两个破烂不堪的篮球架,像两个终年在边疆站岗的战士,孤零零的样子。但这些东西对于张奋斗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目光所及,村学的墙也是用土修筑而成,这种土墙是当地人智慧的体现,首先用十几个碗口粗壮般的木头放在需要修筑土墙的两边,然后两边各栽上两个木头,把摆在两边的木头的用绳索捆结实,中间留出的空位置就可以不断给添加土,并且用石锤不断把这些土往瓷实的打,待到成型之后,这种土墙就成功了,这种墙,节省人物、物力和时间,基本不用花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