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九十二章 一杯羊羹亡国,一壶飧得士二人(求全订)(第1/3页)  大秦孤竹君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九十二章一杯羊羹亡国,一壶飧得士二人求全订

    升米恩,担石米仇。

    这个典故出处有很多,其中有一个说法是出自淮阴侯韩信身上。

    总所周知,韩信之所以被所有人推崇,除了他的兵仙之名和刘邦的国士无双硬捧之外,最重要的是韩信的故事,是一个标准的寒门子弟,从小吃着百家饭,卧薪尝胆甘忍胯下之辱成大事的逆袭故事,还有一饭千金的优良典故陪衬。

    这种故事模板深受大多数人喜爱。

    但是淮阴侯列传还有另外一种记载。

    就是韩信还是个普通人的时候,什么也不干,既不去工作,也不去耕地,每天都在乡里蹭饭吃,蹭的最多的,就是亭长,而且韩信饭量大,每天准时准点的去亭长家蹭饭,风雨无阻几个月后,亭长夫人终于有了怨言。

    于是亭长夫人为了驱逐韩信,想了个办法,就是把故意把吃饭的饭点提前了,其中早饭还是在床上吃的,不等韩信过来吃饭就抢先吃完了,这样一来,韩信按正常饭点过来吃饭就什么都吃不到了。

    韩信自然不是傻子,看出了亭长夫妇的态度,于是大怒离去,再也不进亭长家门。

    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然后时隔多年后韩信封侯拜相再回到村子里,看到亭长夫妇,讥讽二人公,小人也,为德不卒,然后扔下一百文钱就走了。

    而转头却送给当年在韩信要饿死时给了一碗饭的漂母千金报恩。

    韩信对于亭长和漂母的报恩态度何为天差地别。

    亭长的几石饭,最终没有落得韩信的回报,漂母的一碗饭却让韩信报以千金。

    于是这就成了升米恩,担米仇的典故。

    而且似乎也侧面了反应了韩信这个人的人品有问题。

    但是实际仔细想想,先抛开淮阴侯传中的描写角度,探讨一下,韩信和亭长与漂母之间的人物阶级特征,不难发现。

    其实韩信蹭饭亭长并不道理,亭长毫无疑问是当时的资本阶级了,十几石饭对于亭长来说,应该是无足轻重的,但是漂母,一个靠着洗衣服养活自己的无产阶级老妇人,一顿饭很可能是她仅有的财产。

    所以这么看,韩信也似乎并无道理,虽然说白吃白喝不太好,但是韩信应该也许诺过亭长日后重谢,而且客观来讲这些古代资本阶级本来就是用特殊手段侵占社会资源,榨压基层得来的利益,按照韩信的脑子,应该也是看清了这一点,才心安理得的在亭长家中蹭饭的。

    所以当亭长的真面目暴露出来之后,自然这担米恩就变成了仇。

    而反观无产阶级的漂母,将自己仅有的一点资产拿出来来资助韩信,这个才是真正的恩。

    这是价值观角度不同造成的后果。

    大多数人看到这个典故,只会想到其中的道德观念,很少有人能够再深入客观的分析这种深层寓意。

    恰好,王诩就是这么一个闲的无聊的人。

    所以在最开始,孤竹国人口第一次收纳野人的时候,王诩就给墨怜上过一堂课,叫做恩惠的施展手段方式与作用效果。

    孤竹国在臧荼这些燕人最危难的时候收留了他们,前期免费提供了住宿,衣食物援助,但是燕人却对孤竹国毫无感激。

    为什么?

    因为这些燕人本身潜意识就认为,孤竹国帮助他们是应该的,因为孤竹国富有啊,而且是愿意主动帮助他们的,在他们眼中是一种强者对弱者的义务帮助。

    而且燕人甚至还认为无事献殷勤,对孤竹国一直有一种抵触心态,所以一直对于孤竹国的规章阴奉阳违,以公谋私。

    这是因为孤竹国没有接纳已经三观成型的人群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