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为过,所以查理从来没感觉这部电影是别人的。
不过这次电影的片尾曲让他有点儿脸红,不过也没什么可以纠结的,归根结底这首歌曲不是还没有出现吗。
“《杀人回忆》的镜头运用,叙事方式,美术设计等都堪称经典,而张国容一改以前的温文尔雅的形象,这次他要挑战的是与以前截然不同的形象,他要表演的角色是一个敬业却有些冲动的基层警察,时而还会说几句粗话,不懂怎么科学理性的办案,大多数时候破案都是依靠直觉和暴力逼供,但令人惊讶的是张国容先生表现的非常完美,看完电影我几乎以为他就是电影里的那个警察了。”——综艺周刊
查理又翻看了下面的报道,好评有很多。
“《杀人回忆》的导演究竟想要表达什么?”
查理忽然看到了这样一个标题,好奇之下便瞧了瞧。
“《杀人回忆》的导演从一开始就给我们勾勒出八十年代香江的乡镇图景,我看到的是愚昧的乡民,在案发现场,乡民无知的破坏案发现场,整个乡镇的乡民都是麻木的,而这个从美国到香江的美国导演显然不了解香江80年代的政治情况,我看到的是导演有明确的政治倾向,游行的香江人总是支持大陆收回香江主权,就连警署里的警察都是坚定的站在中国大陆一边的,这无疑是一种歪曲,实际上那时的香江人很多人并不是持有这样的政治诉求,而影片结局是不择手段凶犯逍遥法外了,而坚守道德的警察却一直被悬案困扰,这是什么意思,警察想告诉我们遵守内心中的道德法则反而会产生烦忧,而只讲手段的凶手却是胜利者,是不择手段战胜了道德?不得不说该片的导演是一个内心极度扭曲的人,他要传递给观众的信息极度危险。”——中华樱花周报
查理看完紧蹙眉头,久久不语,这篇报道很容易误导观众,因为它看起来十分有道理。
这篇报道看似很有道理,但却经不起细细推敲,那时,乡镇村民没有保护案发现场的意识并不奇怪,就是现在许多发达城市的市民都没这样的意识,并不能说乡民麻木。
还有什么美国导演,嘛得,查理心说我可不想做什么狗屁美国导演,咱的目标是世界导演。
对于电影后面的结局一千个观众有一千种理解,不能说这位影评人看到的是邪恶战胜了正义,不择手段战胜了道德法则,就认为导演的意图是宣扬邪恶和不择手段,还武断的宣称其他观众也是这样的理解。
就像李宗吾书写《厚黑学》的本意是讽刺当时乱象丛生的官场,可很多人却把它当做做官圣经,难道《杀人回忆》的结局不可以解读为一种对现实的控诉和讽刺吗。最后悲剧的结局,难道影片的目的不是让更多人理解生命的无常,从而尊重生命,尊重他人。查理相信绝大部分观众在最后都会带入到警察这个角色,从而对受害者产生深深的同情。
至于政治倾向,这人还真是说对了,查理确实有比较隐晦的表达了政治倾向,这人还真看出来了,这一点查理无可辩驳。
这时电话响起,查理接过电话,原来是江之强的电话,他离这儿不远,便主动要求过来,查理自无不可。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