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章 朝夕自流迁(二)(第2/3页)  碧海悠悠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设。县城还是那个小县城,渔港还是那个小渔港,渔村还是那种小渔村,差不多还是保留以往的样子。这里最热闹的就是水产品生产销售,和船舶修造服务。有最大的公司——水产品购销公司;最大的仓库——水产品仓库;最大的加工厂——水产品加工厂。围绕着这些的是分散在海湾的各个水产品生产者——渔业生产大队。它们统一生产,按统一的价格,统一收购销售。然后,它们所需的设备、物资,机器、木材、钢材、柴油、零配件等等,顺理成章也是划拨分配。现在,这些都成了过去。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里开始变化。当然,首先迎接变化的,是清澜湾的耕海弄潮者。他们的动力设备由风帆变成柴油机;他们的社会名片由社员变成船主;他们的住房由寮屋平房变成了海边别墅。虽然他们的平均文化水平不高,甚至较大年纪的通常只字不识,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乘长风破万里浪。不影响他们拖围刺钓潜捉归来时,使满舱满篓的鱼虾蟹贝藻,在嘈杂的吆喝声中,顺利地做出一手收钱一手交货的动作,成功地实现产品向商品的转变,轻松地完成价格向价值的转移。这些海边的社员们似乎糊里糊涂地发现,自己好象一夜之间全变了样。

    这条路记录了这些过程。它由小路变成大路,由大路变成水泥路,由两车道变成四车道。小路适合手提肩扛和手推车,适合慢节奏;大路满足外运外销,满足其它更远地方的需要;四车道配合了渔港功能的变化转换,配合了内外交流的出现。路的变化会使人产生情绪波动。有不满的埋怨:昨天还好好的,今天就要绕一大弯;往日在这里是树荫凉风加绿茵,现在是泥泞积水加嘈杂……也有轻松的惬意:终于好了,终于平坦连通了;舒畅了,开阔了,不会拥挤了……人的心情会受路的影响,或者更确切地说,肯定会受路的影响。或喜或愁,或怨或赞,或阴晴或圆缺。

    一个幽静闲逸的小渔港就这样发生了变化。少了蝉鸣蛙唱,多了人嚷车叫;少了鱼腥土味,多了时装广告;少了寂静清凉的夜晚,多了熙来攘往的浮华;少了召唤暇想的隐秘,多了刻意营造的绚丽。不知怎么搞的,人们很快适应了热闹嘈杂,包容了五光十色。原来喜欢赤脚光膀走在沙滩上,收获一些懒散和凉惬,现在也不妨皮鞋波鞋站在电梯上,体会一下精密和刻板;原来可以互相津津乐道老字号的前世今生,现在也可以各自侃侃而谈舶来品的性能功用;原来有小聚落的千般乡土气息,现在又有了大世界的万种异国风情……

    钢筋水泥骨感铮铮的硬朗,取代了海风涯月情愫依依的温柔,成了这里的主情调。

    “唐大,要不要上车?”执勤车赶上来,靠近这位步行者慢慢开着。齐昌力在车内讲。

    “不用了,散步的感觉不错。”语音和车声收回了唐大的思绪:“材料搞得怎么样了,最好明天拿出来,越早越好。”

    “已经差不多了,晚上可以把它搞好。”

    “要把事件的性质、危害、损失、法律规定、处罚条款写清楚,把当事人和受害者的态度讲明白。”

    “我知道。”这位年轻人知道这不是无谓的重复。部门毕竟有很多,各自都得讲清楚。

    “你们先走吧。”

    越野车加大了叫声,迅速地离去。

    一幢五层高很普通的公寓。这要是在当初刚建时,却算很不错的房子。但无奈现在起楼越来越要上挡次,使她只能把往日的辉煌,作为回忆藏着掖着。

    唐存远回到五楼的家,习惯性地先在阳台上往外看。房子阳台向南,站在这里可以看到执勤码头。船艇有没有回来,可以看清楚,他对这一点很惬意。因为楼起得早,离老街道不远,规划肯定就局促。道路窄,房子密,往海那边看的视线也左挡右挡这挡那挡了一些,但却起码可以看到一部分海,更重要的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