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志上有这么一段话:初,伏弓弩于东礁、战舸于石峙洲,军士作渔耕之人……十二月朔,为害最烈之史田部,率寇三百余人,贼船十余艘,夜潜而至。忽渔者尽皆束甲持戈,发矢如雨。倭匪莫能敌,南窜。我伏石峙洲之军,已迎于所逃之路,号角振天,将士奋勇,抢登寇船杀敌。寇尽胆寒,狼奔豕突,死伤枕籍。缴船七艘。余寇东窜,至东礁,以为得脱。忽左有弓矢,右有追兵,时东北风大作,风急浪高,倭寇慌乱无措,莫能驭船,尽覆。大捷驰报。
东礁就是狮头角这个地方。丛这里可以看出你的祖上和将士们的机智勇猛,谋划周密,善用自然条件。通过这一仗,大股的流寇被剿灭,小股的不敢到这里来抢掠,这个地方的倭患就基本平息。
这些军屯将士在这里住了一些年头,就自然要考虑成家这件事。你会讲,成家就成家,这是很正常的事,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吗。这在当时可不是这样,这些军人都是从中原来的,那时中原是繁华富庶之地,文化经济发达,不像这里刚开发不久,比起中原还是有一段距离。况且,不是说故土难离吗!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自然思乡之情无日无之。但他们还是按照要求,留在了远离家乡的地方,继续守卫海疆。这样他们就在这里成家立业。
从迎娶这两个字,我猜当时你的祖上结婚是很隆重的。他做出了这一决定,就是告别故乡,要和这海疆长相厮守了。可以想象,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娶妻生子,这个地方就热闹起来了。这个军屯卫所逐渐发展,和当地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频繁,生活习惯不断拉近,民情风俗相互交融。现在这一带地方的人,谁先来后到已经分不出来了。
一些文献记载,刚开始,这些远离故土的人们,隔了三年五载,就要回老家去看看父母兄弟,乡亲故旧,去祭拜先人,后来,由于战乱,由于改朝换代,慢慢就回去少了,慢慢淡忘了。最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人们就只能从语音和一些典籍上,知道自己和别人有些不同,知道在一个遥远的地方,还有着和自己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当时远在中原的父母,非常想念南疆戍边的子女。开基祖洹公,在他的第三子守成人后,就让他回去老家,承欢在老人膝下,以尽孝道。族谱里,这守公名下的子孙,到了第十二代,就没有记载了。这样,基本上可以推知,中原老家和这里的联系,就大约在那时中断了。这很可惜,如果没有断的话,我们就可以方便地到中原去寻根问祖。
一直以来,这些军屯将士,都是子承父业,当一名守卫海疆的战士。到了清朝雍正帝时,因为觉得倭患已息,没有必要再保留这样的军屯建制,就撤消了这个卫所。这样,这里的亦军亦民的军屯将士及其子孙,以后就完全是地方老百姓了。
这以后,我们这里就出了好多个进士及第的读书人。那个时候可是大事啊,考上的那一家好威的啊。怎样威法!获进士的读书人到了县上,县太爷要出来恭迎,兵士排开队伍,迎进县衙,设宴款待。如果招待不周,被人上朝参上一本,乌纱都可能不保。为什么这样,因为这是国家选的最优秀人才,随时都可能出任国家要职的人。国家很重视,下面的人哪敢怠慢!
你的曾祖父,也考上了进士了。金榜题名,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位进士及第的祖上,告假归省,水陆兼程回家,到了县里,当然受到了热情的款待。
当时的县令,是位读书人出身的宿儒。这位县令为了让欢迎仪式多一点情趣,也是想看看这位新科进士到底有没有真才实学,就叫衙役准备好了文房四宝。
“听闻新秀是将门之后,老夫实在敬佩有加,想家严必定是学识不浅,家风熏染,得育才俊。不知老夫此言当否?”
“大人过誉了。家严实爱读诗书,确常对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