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七章 李善长(第1/2页)  筑梦大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当天晚上,朱平安与冯国用一起,制定了近期的行动方略:兵分两路,攻城略地。

    第二天,朱平安拨出两万人马,由徐达和汤和带领,前去攻打定远县。他自己则率花云、常遇春等向滁州进发,他要亲自拿下这个控扼南北的交通要冲、军事要地。

    “环滁皆山也”这句话体现了滁州城的地理位置。

    滁州府,位于皖东江淮之间。乃是冀、兖、青、徐,南下金陵的必经之地,距金陵不过百里之遥,堪称是金陵的北大门。它背倚“林壑优美”的琅琊山,面对肥沃的广畴平原,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宋代家欧阳修在这里做太守时,“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写下的那篇千古美文《醉翁亭记》,就是对琅琊山上醉翁亭的讴歌。

    历史系宅男朱平安,近来也学会了饮酒,每天总要有几杯落肚。心中有了不快,还要饮个半醉。不过,他是醉翁之意只在酒,并没有观赏酿泉醉亭,领略山水之乐的雅兴和修养。此次南下滁州,完全是接受了冯国用的建议,准备着“立根基”的。

    滁州城深沟高垒,城坚隍深,易守难攻。大军逼近滁州时,为了不引起守军的注意,离城还有四十里,朱平安就吩咐安营扎寨。他命周德兴、国胜,各领一百精兵,化装成进城卖粮采购的百姓,从四门混进城去,埋伏在城门附近,准备夺门:午夜子时一到,四门一齐行动。

    由于近来这里战事平静,夜间每座城门守护的军士不过二三十人。天黑之后,月色朦胧,疏星点点,风平树静,宿鸟不惊。守城的军士,有的躲在城楼里赌博,有的倚着城垛打瞌睡。香梦正酣,刀锋落到了脖子上,来不及发出一声哼,一个个倒地毙命。不到半袋烟的工夫,巧妙的偷袭即宣告结束,四个城门全部落到了红巾军手里。紧接着,城门大开,城上燃起了火把。已经赶到城下的大队人马,潮水一般从四门涌了进来。从酣睡中惊醒的守军,没等摸到兵器,便乖乖做了俘虏。等到晨曦拂窗,战斗全部结束。州官上吊自杀,守敌两千余人,全部做了俘虏。

    朱平安不忘冯国用的教导,刚刚进驻州府大堂,便下达两条命令:第一,不准滥杀俘虏,不得抢掠民女财物,违令者斩,第二,投降的俘虏,老弱者遣散回家,其余的一律收留。

    只用十几个士兵死伤的代价,便收复了一座著名的城池。第一次住进碧瓦朱柱、雕梁画栋的大房子,朱平安心中欣喜不已。一时弄不明白是自己时运好,还是暗中有神明相助?坐在大堂的太师椅上,他翘着二郎腿,随口吟出了一首朱元璋写的歪诗:

    脱去袈裟换战袍,

    捷报如雪兵如潮。

    滁州城里万民乐,

    遥望金陡放声笑!

    朱总管占领滁州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遍了四面八方。人们纷纷传说,这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神将,就是放牛娃出身、在皇觉寺出家的思惠和尚。失散许多年的亲人,得到朱平安“坐滁州”的消息,相继来投。二姐夫带着儿子保儿、大嫂和大哥的儿子驴儿,辗转来到滁州投靠朱平安。此时,

    朱平安见侄儿驴儿和外甥保儿,虽然只有十三四岁,但已经长成了半大小伙子。而且腼腆中露着机灵,十分喜欢,便将两人收为义子。让姐夫在滁州玩了几天,给他二十两银子打发他回了老家。朱平安给侄儿取官名朱文正,外甥改姓朱,取官名朱文忠,留在身边抚养调教,以备尔后委以大用。

    收养义子的习俗,当时不仅在民间,在义军中也颇为流行。带兵的将领,为了培养心腹,都喜欢收养勇武俊秀的青少年做义子。有了多年的抚养之恩,义子不但作战时能为义父拼命,更重要的是,放到哪里都是心腹耳目。除了朱文正和朱文忠。

    此时徐达送来了捷报:他与汤和率领两万人马攻定远,经过一天一夜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