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大户人家的生活不是那么容易和简单的。爸爸在兄弟几个排行老三,上面还有一个大姐,和二姐实际排行老五,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奶奶总共生了八个小孩,妈妈嫁过去时,最小的叔叔才15岁,还没大姑妈的大女儿年纪大。大姑父在供销社上班,还是党员,二姑父是个人民教师,这对当时来说是比金子还硬的铁饭碗。大伯在供销社当会计,虽不是正式的,却也是份美差事。二伯取了同村的二妈,做了上门女婿。下面的四叔和姑姑,小姑夫也是普通人家,而四叔却是家里的骄傲,18岁自己在镇上办了小规模的皮鞋厂,而且,还在家建了两间的砖房。那可是风光一时。
而关于爸爸,后来听奶奶说,因为出生时非常的瘦小,大家都以为养不大了,最后一个孩子夭折的大婶因为有奶水,所以爷爷付她一个月2块钱,就由她带爸爸,为了方便照顾家里,爸爸被带走养着,本来以为会养不大的孩子,后来被照顾的白白胖胖,爸爸到了三四岁才带回来,后来爸爸也就一直叫她妈妈。可能是因为不是奶奶自己带大的,所以,爸爸和奶奶彼此都不是很亲。
不知道因为什么,总之爸爸和妈妈结婚还不满一年,奶奶就给他们分家了,就一间房子,烧饭睡觉都在一个房间里。田地,自留地也都分出来,奶奶还说了,她和爷爷从现在起就是要大伯和我爸打口粮,包括年幼的小叔的口粮也算在内,等于说,那一刻起,爸爸妈妈就承担了赡养父母的和小叔的义务。虽说,爷爷家,当时算不错,其实也只是温饱。
分了家,就要自己过日子,开始承担家庭责任,为了改变生活的窘境,爸爸决定外出找活。虽说十分不舍,妈妈也只能留在家。或许,就是那个时候开始,妈妈就已经开始慢慢的变的强大,她内心的那股子倔强和不服输,渐渐的开始萌芽。一个人种田,背着锄头去看水,田里水多了,要排掉,水少了要引进,自留地的瓜果蔬菜,统统都是出自妈妈之手。
一般人家都是在父母下不了地,做不了重活的情况下,才会开始打口粮,奶奶那时候虽说年轻,但是却有一个和她年纪相差甚大的爷爷,奶奶那个时候才50多一点,而爷爷已经60多岁了,所以打口粮也不过分。
第一年,爸爸回家没赚到钱,就用粮食给奶奶作为赡养费,这个在当时是很普遍的,所以就叫打口粮。那么点宽的田地,收来的稻子全给了奶奶作口粮,眼看过年,自己两人就要无米下锅,妈妈一想,结婚时,两个枕头里外婆都装满了麦子,这是当时的习俗,女儿出嫁,枕头装满麦子,还有一对柜子是专门装稻谷的,家家户户都有,结婚的时候也要打造这对柜子,但是,一般人家哪里嫁的起那么多的稻谷,当时,外婆也就装了两小面萝(就是竹子做的箩筐)的谷子。于是妈妈赶紧叫爸爸爸把那枕头里的麦子拿去磨面粉,过年好歹可以有馒头了,那时候,过年前哪怕是黑面,家家户户做馒头是少不了的。好在,过年前三四天,外婆给妈妈送来了米,面还有其他一些吃的。这个年夜算过下去了。
第二年,妈妈便怀孕了,爸爸就留在家做散活,妈妈田间地头也还是照样做。可能是怀孕又加上干活,没有油水,妈妈说那个时候连她自己都被自己的饭量吓到,一个人,可以吃掉2尺小锅的饭量。随着肚子一天天的大起来,妈妈的肚子比平常人都要大很多,很多人都开玩笑说,“爱女,你不会是怀双胞胎吧!”妈妈总是笑笑,说也不知道啊。
到了七八个月的时候,爸爸带妈妈去了次镇上的医院,检查出来说是怀的双胞胎,必须要在在医院生了。那时候,接生婆还是有的,大部分人还是在家生孩子,毕竟生医院花那么多钱。为了安全起见,爸爸还是让妈妈住进了医院,妈妈说,从怀孕开始一次检查什么的钱都没花过,这下好了,倒住进医院生孩子。外婆知道后,便开始准备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