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八章 似水流年(第1/3页)  大明王朝之蓝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日子平静地过去。

    沈家绣庄的名气越来越大,名声越来越好,有好些富贵人家的娇妻美眷指名道姓地要订沈家的绣活,更有那苏杭一带有名的戏班子,如果没有沈家的戏服,简直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家的戏班子如何有名了。青娘办的刺绣培训班已经有十几批学员毕业了,有些学员回家后自己又收了弟子,青娘都算得上是沈家绣庄的祖师爷了。沈沉独家售卖沈绣也收入不错,虽然在他的生意里算不上什么。从一开始,沈沉走的就是高档高价路线,只有在沈家的绸缎铺和成衣铺里才能买到正宗的沈家绣庄的沈绣,别人家仿绣的,只要拿出来一加比较,高下立判。特别是戏服,那是要特殊订制的,那些富贵人家的家戏班子,哪里就差钱了?自然是赚得盆满钵满的。青娘现在已经不大亲手绣绣庄里绣活了,主要是检查绣娘交上来的成品,要求非常严格,有一点瑕疵都会被退回。好在绣工费给的高,绣活好的绣娘赚得还真是不少,足可以养家了。就比如青柳,这年吧光景,除了一家子开销,还存下了百吧两银子,这在以前,可是想都不敢想的。她爹的病有了钱吃药,也缓过来好多,渐渐又有了些力气做些小生意了。青柳本就长得好,这几个月里就有好几户人家托人上门提亲,青柳的爹娘还真是舍不得嫁女儿了。实话说,青柳自己也没看上那几家的哥儿,一概回绝了。

    甘薯在全奉新都推广开了,基本上大小人家都种了甘薯,红皮的叫红薯,白皮的叫白薯,华林书院丙部农学科的学生们负责到各个乡里推广种植技术,包括育种,培苗,施肥,收获,储存,甚至如何食用,如何把甘薯制粉,做菜,做零食,都有人研究出来,又被及时推广。奉新的耕地本不多,历史上灾荒年成饿死人也是有的。现在全县只有一两成的山地种上了高产的甘薯,基本上就能保证老百姓一年的口粮,轻易饿不了人,灾荒年还可以帮帮外乡的亲戚六眷,老百姓都安居乐业。连养济院里的鳏寡孤独都能吃饱饭了。

    奉新历来有养蚕的习俗,以前各家各户小打小闹,蚕是很娇贵的东西,稍照顾不好,被虫咬了,被老鼠害了,吃得不干净生病了,都有可能会血本无归。有时候好不容易收了茧子,行情不好还是挣不了多少钱。今年以沈家和胡家两大家牵头,联合了县里十来家养蚕大户,收购那些自己养蚕比较吃力的人家的桑叶养蚕,这样有人专业种养桑树,桑叶产量大增,有人专业养蚕,资金和技术比原来强大得多,养蚕数量大增,一年养蚕收茧也从原来的一两季变成了三四季,茧子的质量和产量也上了台阶,江浙一带的丝绸大户都把奉新当成了茧子的一大新货源地。就是那些自己养蚕的中小户,也可以把茧子都卖给这些个大户,一起搭上这趟车。乡亲们手里都活泛了许多。

    这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古人诚不我欺也。能吃饱饭,还有几个钱,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读书认字,往上进呢。读得好,考上举人进士就能做官,光宗耀祖,考上秀才也有面子有里子,可以和知县分庭抗礼,见官都不用行礼,再不济连秀才都考不上,认得几个字,也不至于被人坑骗,也会算个账,还能在书院里学着怎么种好庄稼,怎么做生意,怎么养生。加上县太爷大力鼓吹读书,特别是鼓励女孩子读书,于是华林书院的学生人数大涨,县衙边上的蒙学馆更是扩建了两次,连各处小山村里的家孰,族孰,村孰里的学生人数都多了起来。尤其是有好些看得开些的父母,也送家里的女孩子上学读书,虽然女孩子考不了科举,毕竟读书识字也让女孩子多些谋生的手艺啊,华林书院的女医班和养生班也招到了很多资质不错的女孩子。

    奉新县衙还贴出告示,所谓身体发肤,授之于父母,不得损伤,禁止本县女孩父母给女儿裹脚,已经裹了的能放的就放了,放不了的不予追究,如果抗命不遵,坚持给幼小女儿裹脚的,一经发现,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