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励志相夫(3)(第2/3页)  永远的新娘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识了我的妻子——一位普普通通的青年女工。她不顾家人和舆论的反对,毅然把命运和我连在了一起。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境遇的改善,或许是“七年之痒”吧?我却逐渐觉得妻子“不那么可爱”了,要不是碍于孩子的“情面”,真不知自己会干出什么蠢事来?在此,我要向妻子真诚的道一声歉:请原谅我的感情游离!我将加倍的用爱来弥补

    这张已经泛黄的《电视报》,眼下还在我的塑封资料册里“陈睡”。组线条的英淑一直没有发现。成为我“公开的秘密”。

    当大型轻喜剧《编辑部的故事》播出后,我随即写出“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其中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表现主题时,没有落入泛泛的喜剧窠臼,不是凭借噱头取宠于观众,而是偏重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人物个性取胜于观众。编辑部俨然是高度浓缩后的人生大舞台的剪影,如果说当年老舍先生的《茶馆》曾经容纳整整一个时代的沧桑巨变的话,那么,毫不夸张的讲,《故事》则折射出我们当今社会的七彩虹!

    英淑评价我:写得不错呀。 晚餐奖励我和儿子一个拿手好菜:中原口味的“红烧肉”。

    或许因为我俩都没有军营体验,却拥有某种“军人情结”吧?对反映部队(包括军校)生活的文艺作品,常常会给予格外关注。

    当电视剧《军校轶事》“像一首散文诗,令人回味无穷”,悄然出现在荧屏上,随即吸引了我们小两口的眼球。

    我有感而发“一部描写军营生活的好作品。其中写道:本来,军营(包括军校)里的生活是“刻板单调”c甚至是“枯燥无味”的,要表现的生动c有韵味,恐非易事。而此剧没有落入俗套,它巧妙的把上课c操练等作为一种背景材料,作为故事的引线来处理,而以浓墨重彩描写人的精神世界,在军事题材创作上有了新的突破。

    此评这样煞尾:“希望我们的文学艺术家们,多把笔触伸向军营c伸向厂房c伸向田间,赞美那些保卫新生活c创造新生活的人们,引导人们热爱生活,追求有价值的人生c无愧无悔的人生。  英淑跟我说:剧评讲出了她想表达的意思。

    而观看《咱们咱妈》连续剧,几次见英淑眼泪把茶的,我也随着剧中人物的命运起伏,心情平静不下来。几乎是“脱笔”而出:《呼唤传统美德的回归》,发表于《镜泊晚报》影视大观。其中有这样的语句:

    “当今社会,不赡养老人,或者为此对簿公堂的事时有所闻,说尊长爱老的淳朴民风已在某种程度上丧失,绝非危言耸听。近观中央台播放的《咱爸咱妈》,却犹如一泓潺潺的清泉,从渴望滋润的心田上汩汩流过,感觉很好。”

    虽人微言轻,我依旧疾呼:处在当今这个时代,但愿传播媒体大哥大的电视荧屏上,能够多见到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的佳品,更愿我们的生活中能因此而少一点冷漠,多一份真情;少一点猜忌,多一分信任;少一点沮丧,多一线希望!

    就这样,一部部的观剧,一篇篇的评着几年后,我在花江广播电视报固定版面上,已经是个“小有名气”的自由撰稿人了。

    央视播放长篇历史剧《三国演义》,影视大观园版面编辑来函约稿。我自然很重视,英淑也希望我认真对待,把稿子写得好一点。

    然而,面对如此煌煌巨作,一时竟不知从哪里入手去评。

    写下几个文章的开头,都觉得不理想,先后废弃掉

    我犹豫不定。 英淑建议我:别人栽葱你何不种蒜? 是啊,我总是拘泥于大人物c大场面跳不出固定模式,“评”起来能不难吗?还是发挥我善于一叶知秋的长处,从非主要人物下笔吧。

    最终,见报稿子为:“观《三国》叹吕布”。行文内容嘛,不妨摘录一段:

    在电视剧《三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