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章 祖传玉佩(第2/3页)  绝品农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咸又涩大头萝卜菜 , 又辣又脆的辣椒 , 又酸又脆的豆角 , 又辣又霉的豆腐乳 , 好一点如腌鱼腌肉。

    这些菜虽然送饭,整个下学期都吃这种东西,也食不下咽。

    收割完毕稻谷的稻田 , 早已干涸,泥土却相当绵软 , 人一踏上去,如踩在棉花上,软和舒适。

    上边有许多不起眼的小孔 , 只是牙签一般大小 , 撬开洞口 , 顿时豁然开朗 , 有的拇指般大,扁平的洞穴是蚂蝗住所,圆润的才是泥鳅巢穴。

    用尾指顺着洞穴一路撬开 , 有如探索迷宫一般,到了尽头,一条滑溜溜的家伙正在里面呼呼大睡呢 , 若是稍不留神惊动了它 , 它尾巴一甩 , 跐溜一声窜到地表来了。

    放学黄昏的功夫,能够掏摸小半口杯,回到家叫母亲杨淑娥把泥鳅伴着干豆角炒了,第二天带到学校配饭吃。

    也有黄鳝 , 多在湿润的田埂里打洞 , 由于大家人小力弱 , 黄鳝把洞穴建的又深又远。

    草根交织的田埂,结实坚固,手上没有工具 , 想翻起并非易事。

    却也有聪明讨巧的法子,从草垛上扯一根稻草,往洞里轻轻搓动,就像给狗狗挠痒痒一般。

    搅扰了黄鳝的清梦,它一口咬住稻草,只需把稻草轻轻地拉出来,它也随之而出 , 杏目圆瞪正和稻草较劲呢。

    由于黄鳝样子像极了蛇,而且炒熟团团几圈,赵文武心里排斥不爱吃,因而从不抓取,只看同伴抓。

    如今有了玉佩,捕鱼已经易如反掌之事。

    把它诱鱼,都是在深更半夜,水沟里,水井之中。

    不知白天灵也不灵?

    黄昏 , 太阳醉酒之后,赵文武背上鱼篓 , 走在田间小道上。

    “小赵,你这是去做什么?”

    “抓鱼。”

    “你两手空空 , 就一个背篓 , 你这是去捡鱼吧 , 有那本事,我跟着你去。”

    “那好,来吧。”

    这个点上 , 也是农民纷纷出动的时分。有的扛着一把锄头,这是到田间看水的。

    有的牵着一条牛 , 这是去放牛的。有的担着簸箕,这是去割草的。有的背着喷雾器,这是去杀虫的……

    镇上就那一两千人,遇见的认识不认识 , 赵文武与他们纷纷打着招呼。

    杨淑娥常教导赵文武 , 嘴巴响亮点 , 逢人点头打招呼 , 男的散一支烟,女的能帮则帮一下,总是没有坏处的。

    晚风送爽 , 走了大概三里路,横过水渠,到了另一边田地。

    这里不属于镇上 , 是别的村子的 , 在竹林搬来一户人家 , 赵文武们习惯叫这里单家住屋。

    单家租屋藏匿在一块坡地边缘,靠着良田,周围是竹林和松柏,阴森森的。

    只见两层砖瓦房 , 裸露的砖墙苔藓滋生 , 门窗边框已成朽木 , 剩下黑漆漆的洞口。

    偶尔见到一个弓背的老人出没。

    刚走过一道稀疏的松树林,就看见了好几朵白雪菇,雪白无瑕 , 朵朵新鲜的很。

    这雪白菇做熟吃着细腻,汤也新鲜浓烈,可惜容易粘灰尘,轮子上俱都是泥沙,难以清洗,不怎么喜欢拾起来。

    出了树林是一带山地,山地下是水田。在靠近山林有一个瓜棚 , 瓜农弓着腰正揪扯杂草。

    瓜地里滚着一个个大西瓜,个个青翠水灵,让人馋涎欲滴。

    走了一路,倒有点口渴了。走上前去,问道:“老伯,你这西瓜卖吗?”

    老农愣了愣,犹豫道:“卖是卖,不过就是没有秤。”

    “哪也没多大的事,五毛钱一斤的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