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5章 第十二章 轻挽鲛绡(第1/5页)  我的皇母妃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大婚

    新皇登基,百事待举,加之英宗新丧,新皇每日早晚两次陪灵于寿皇殿。忙碌中的新皇必办两件大事:一,加封百僚。二,大赦天下。以示皇恩浩荡。

    加封英宗朝旧的僚官,李贤,陈文,彭时等阁臣。同时选拔了一批忠直之士,革斥了四千多名冒“夺门”之功而获爵位的投机者,宫廷内外一片清明祥和。此时,两宫太后提出遵先皇遗诏,皇上百日后大婚。消息传到乾清宫,阖宫上上下下一片忙碌,贞儿在听到这个预料中的消息后,心中还是微微泛起—丝酸涩的滋味。

    原来杖责两娇之事发生后不久,英宗下诏为皇太子朱见深议婚,选妃。选皇太子妃,乃为国家之大事,尽管太子见深千方百计地推诿,但还是遭到英宗和太后的断然拒绝,并以遣走万贞儿相胁,太子见深才不得不妥协。此事见深并未对贞儿谈起,但贞儿知哓,见深这样做完全是因为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在宫三十多年的贞儿也明白,也懂得,以自己的年龄身份以及出身,根本不可能去做母仪天下的皇后。虽然明祖朱元璋吸取历朝外戚干政的教训,在《皇明祖训》中定下规矩,皇后必是来自民间出身寒门的良家子。但时事变迁,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皇后之位早已成为权臣、外戚、豪门、巨室贵胄们互相争夺之关节。自己又有何能去抗衡?人常说贪婪是痛楚之源。少一份不切实际的贪婪,心里就少一份痛楚。只是想到见深对自己的一片鹣鲽情深,贞儿还是不禁要泛起一道道酸涩的涟漪。

    太子妃经过了严格的层层筛选,吴氏,王氏,柏氏定为太子妃的最佳人选,一后二妃乃为古礼所制。吴氏才貌双全,贤淑高雅,位列众人之冠。王氏,柏氏也可谓美貌绝伦,亘古罕见。三位候选人分派到皇后,周贵妃,太后处待育,以便观察。英宗病逝,两宫太后决定立吴氏,羽林军前位指挥使吴俊之女为后宫之首。然而,经贞儿的仔细观察,这三人中属吴氏为下下之选。

    吴氏确实秀美,艳贯后宫不可挑剔,但性情冷漠而高傲,虽在后宫待育数年,可在宫中自持骄矝,对宫女下人冷眼以待。柏氏女纤弱谦和,品格端方。唯有王氏,为人亲和,淡定自若,举止大方。此女如不是贤淑宽厚,就是心机深沉。若为前者,更适合做见深的妻子,六宫之表率。

    人微言轻没有人理会贞儿的所思所想,而身处特殊地位的贞儿也只有对后宫不可避免将要掀起的波澜,尽可能做一些最坏的心里准备而矣!

    皇帝大婚,在不考虑当事人的任何感受之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问名、纳征、请期一系列繁琐复杂的程序和礼节,给皇上的大婚涂上了一层神秘而又庄重的色彩,又给宫中这些无所事事之人陡然增加了满足一颗好奇之心的企念。忙碌的皇宫,人人怀着各自不同的目的,盼望着皇上大婚早些来到。

    对于既将举行的大婚,作为当事人的见深,却是一种迷茫。

    皇帝大婚意味着一个特殊的意义开始。标志着一个男人的真正成熟,标志着成年的皇帝从此开始亲理政务,百废待兴中要面对一重重困境和许多难题,要面对众多的宫人、侍从、后妃、美女、朝廷百官、士庶百姓,要独立面对全国上下所发生的—切大事小情。然而,新皇见深现在对此却全无一丝的兴趣。他只是深深地纠结于眼前:自己真的无法去应付,甚至无法去想象与这位即将册封为“皇后”的女子怎样去相处?虽然吴氏待育后宫有些年头,但吴氏的矜持与骄傲,与见深中规中距而又形同陌路的交际。让见深不敢去想像自己将与这个女子如何度过对于每个人来说甚为看重的新婚之夜?更不愿去想像将来如何与这个皇后相携走过漫漫的一生?

    记得那个月色朦胧的夜晚,虽然把伍儿当做了贞儿,但他还是跨过了羞涩,紧张和不知所措的门槛,达到了男女之情的最高顶峰的痛快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