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1 章(第1/4页)  现代化的陷阱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达国家经济问题而声名卓著的瑞典经济学家。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冈纳。缨尔达尔在对东南亚国家的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的内在依赖xìng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以后,认为所有不发达国家的政府都属于“软政权”。这种社会缺乏立法和具体法律的遵守与实施,各级公务人员普遍不遵从政府jiāo给他们的规章与指令,并且常常和那些他们本应管束其行为的有权势的人们与集团串通一气。腐败只不过是“软政权”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他强调,研究东南亚国家的经济问题而“不将腐败作为严重问题来对待的理由是不恰当的、显然浅薄的或干脆是错误的”,必须把腐败的重要事实包括在对不发达国家发展问题的分析之中。

    在中国18年的改革历程中,每一“放权让利”举措的政策目标和实践后果之间的距离,已不容人们再忽视权力市场化的作用。经济学者和社会科学研究者的任务倒不在于研究一个一个的具体案例,而在于确定当代中国腐败的xìng质和程度,以及腐败现象对政府部门、企业界与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的侵蚀程度和发展趋势。

    “圈地运动”留下的种种后遗症使我们不得不想起E.S.萨瓦斯的一句名言:“‘政府’这个词的词根来自希腊文,意思是‘cāo舵’。政府的职责是掌舵而不是划桨。直接提供服务就是划桨,可政府并不擅长划桨。”

    第三章 经济改革的“瓶颈”国有企业改革

    中国的国有企业反正最后都得走上改制这条道,问题是如果主动选择改革,所花的代价相对要少,社会震dàng也可避免,现在被动流夫只使少数人得利,必然会酿成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

    欠债还钱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但国有企业不遵守这一游戏规则,日积月累,不但使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此付出高昂代价,还给中国金融系统深种祸根。

    计划经济体制积累的庞大遗产,企业职工理所当然应有自己的份额。

    ※               ※                 ※

    中国当代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是不少人展开寻皿活动的重要猎物。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是旧体制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一大重要“遗产”。而国有企业的改革,已经成了我国经济改革中一个非常难以通过的“瓶颈”。

    国有企业改革的轨迹本节阐述了我国在处理计划经济体制遗产国有企业的问题上所走过的“渐进式”道路和开过的种种“yào方”,包括自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相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摸着石头过河”进行的种种改革,以及目前国有企业改革的困境:想放手改革却没有找到“突破口”。

    之所以说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己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瓶颈口”,是因为国有企业现在被“三座大山”压住。这“三座大山”是债务过重、企业办社会、冗员过多。这三大问题中,由于企业办社会和冗员问题牵涉到安定团结,以及社会承受力和政治承受力问题,并非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即便是在建立市场经济方面走得最远的广东省,也得在1996年初推出措施,限制企业经济xìng裁员。所以大家现在寄望于通过社会保险体制改革的成功来解决这两大问题。而债务问题因为已成为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障碍,并影响到国家财政,因此讨论得比较多。

    国有企业如何改革,这一问题早已成为近几年的讨论重点。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来,到作者成书这段时间里,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多少企业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理论界也持比较谨慎的态度,不再像以前搞“承包经营责任制”和“股份制改造”时那样,总是乐观地预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