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章 泰山封禅,昊天之界(第2/3页)  剑出天元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古已有之,但一般都是二十八星宿对应十二州之地。“荧惑守心”中的“心”即为“心宿”,代指东郡。秦时明月世界却并非如此,乃是苍龙七宿对应地上七国。

    “苍龙七宿的力量难以形容,若一定要强行描述,或可称之为‘运’。”荀子终于道,“七国正是因为得到了这种‘运’,才能从春秋百国中脱颖而出。七个铜盒隐藏了苍龙七宿的奥秘,只有七国王族的传人才能开启。”

    “国运?”这种猜测,易中行也曾有过,“苍龙七宿……龙脉?”

    荀子没有这种概念,看多了玄幻小说的易中行对此却并不陌生。藏书楼中不过隐藏了一些苍龙七宿的线索,其究竟为何,自然不是那么容易被人探知的。是与不是,总有知晓的一日。

    “兼并易能也,唯坚凝之难焉。齐能并宋,而不能凝也,故魏夺之;燕能并齐,而不能凝也,故田单夺之;韩之上地,方数百里,完全富足而趋赵,赵不能凝也,故秦夺之……”荀子最后道,“凝士以礼,凝民以政;礼修而士服,政平而民安!我累了,你去吧。”

    这段话荀子以前就说过,又被韩非转述,上书于始皇帝。这是大秦帝国最大的破绽,却也是反秦分子最好的机会。

    易中行深拜后,离开了竹舍。

    儒家在齐鲁之地民望极高,是以当东巡队伍来到梁父山准备封禅时,易中行等人竟然能抵近观看。由此可见大秦帝国虽然法制酷烈,但对山东六国的控制力其实并不深入。

    盖王者受命,易姓改制,应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平也。所谓“禅”,就是梁父山上辟场祭地,报地之德。

    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

    这十二位封禅泰山的古代君王中,最晚的一位周成王姬诵,也已经是七百多年前的人物了。时过境迁,又经春秋战国连年动乱,封禅之礼早已遗失。即便是最善礼乐的儒家也无法复现,那被召集来的七十余名儒家博士更是终日争吵不断。

    结果就是厌烦了的始皇帝直接踢开这些“不学无术”的家伙,按照自己的心意对梁父山进行祭祀,将秦国祭祀社神和齐人祭祀“地主”的礼仪结合了起来,来了个东西合璧。

    远方进贡来的奇兽、飞禽以及白山鸡等物纵还山林,江南进贡来的兕牛犀象等巨兽……这些珍禽异兽纷纷被宰杀祭祀,场面一度血腥。

    禅梁父后就是封泰山,在泰山上筑五色祭坛,以报天之功。秦兵士卒开辟车道,建筑祭坛时,易中行已与慕容诗重新汇合,商量封神台之事。

    泰山封神台是周成王姬诵仿照之罘山封神台的样式所建,年代过于久远,如今所剩不过一点残迹。

    “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脩饬……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必使六合同贯,九州同风。大义休明,垂于後世,顺承勿革!”

    始皇帝勒石刻碑,丞相李斯亲自撰字,刻,颂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泰山之功。

    而在泰山另一侧的偏远地带,易中行、江月人、慕容诗已找到周成王封神台所在。虽被岁月掩盖,被风化剥蚀,依稀可见久远年代时那巨大的八卦石大阵面貌。

    “开始吧。”三人对视点头。

    江月人拿出青龙之圭、玄武之璜,慕容诗取出苍螭之璧、朱雀之璋,易中行则有黄麟之琮。尚有白兽之琥不知所踪。在苍之涛的世界,只要集齐三件夏后祭器,便能打开昊天界。虽然换了世界,但有江月人保证,五件夏后祭器齐聚,足以打开昊天界门户。

    此时天色已近昏黄,只见五件夏后祭器分作五彩大盛。地上的八卦石大阵残迹与夏后祭器辉光呼应,在四周燃起炫目的神秘幽蓝法阵,光焰中,有青龙图纹缓缓旋转。时空变换,八卦石大阵一一复现,仿佛要重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