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3、史太君“不是冤家不聚头(第2/5页)  漫话红楼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产和黛玉回到荣国府,恰逢元春省亲前夕。为了迎接元春省亲,贾家大兴土木修造省亲别墅,贾琏在得到贾母的默许下,挪用了林家的大部分财产。林家五代列侯,如海又是前科探花朝廷钦点的巡盐御史,林家人丁凋落,不像贾府这般铺陈奢靡,林家再怎么也积攒了一份不菲的家产。就单凭贾敏出嫁的妆奁也是一笔不可小觑的财产。如海膝下只有黛玉一女,另有两三房姬妾。打发完两三房姬妾后半生所需之外的大部分财产只能留给黛玉。书中虽然没有明写,但这不难推理。不然,在第七十二回,贾琏为了荣国府入不敷出的财政状况焦头烂额时,忍不住说了句“这会子再发过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这是一句神来之笔,贾琏怎么会突然冒出这样一句,只能证明他之前发过这样的财。而纵观七十二回之前,贾琏要发“三二百万”这样数量不菲的财可能只有如海死后,从林家托管的财产中发的了。虽然得到贾母默许,大部分用于了元春省亲的公用,贾琏和凤姐估计也浑水摸鱼发了一笔横财。贾家既然代管了林家的财产,收养了黛玉,就得对黛玉的终身大事慎重负责。否则就有负如海之托,也对不起贾敏的亡灵。随着黛玉在贾府的时日越久,贾母越来越感到宝黛是天造地设的一对。这正合老太太的意,两个都是她的心肝宝贝,他们若能结合,岂不是四角俱全之事吗?从此成全宝黛就成了老老太太晚年的最大心愿。然而,那个吃斋礼佛的儿媳妇王夫人却不是省油的灯。自古婆媳是天敌。王夫人伙同薛姨妈c宝钗等活生生编造出金玉姻缘之说,还动用了元妃的力量。在如此大是大非的大事面前,贾母再也不能等闲视之了。于是在元春端午节赏礼之后,贾母高调率众到清虚观打醮,并特别邀请了薛姨妈母女,巧妙地破解了金玉姻缘,向薛姨妈母女表明了她对宝玉婚姻的态度和宣示了她的主权。薛宝钗比宝玉大两岁,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可贾母很有幽默感,也学着用金玉姻缘的套路说:“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几两银子罢了。只要模样儿c性格儿难得好的。”贾母的话看似平常,实则大有深意:对于宝玉的婚事她老人家不着急;在宝玉的婚配人选里,她根本就没有考虑号称根基富贵的薛宝钗;宝玉的婚事她这个老太太说了算;宝玉的婚配对象必须模样好,性格好,能与宝玉情投意合。凤姐见贾母该说的话都说了,为了不使场面尴尬,马上出来打岔笑道:“张爷爷,我们家丫头的寄名符你也不去换”然而,爱情中智商为零的宝黛都没感受到贾母在力挺他们。清虚观之行,张道士提亲引发了两人激烈的争执,闹腾的动静非同寻常。急的为他们呕心沥血贾母也忍不住抱怨道“不是冤家不聚头”而老泪纵横。抱怨归抱怨,她在情不自禁的哭诉中还是再一次亮出了她的底牌“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到天上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又不咽这口气。”也就是说,只要她还有一口气,就必须管定这“两个小冤家”的事。自此,王夫人c薛姨妈对金玉姻缘的计划暂时偃旗息鼓。之后,贾母也许也向元春暗示过“金玉姻缘”不如“木石前盟”:贾家不能辜负林家的托付,宝黛情投意合;薛家正在衰败,薛蟠随时可能闹腾出命案牵连贾家甚至牵连元春。一边是祖母,一边是母亲,元春对宝玉的婚事自此再也没有插手。

    为了促成宝黛的终身大事,贾母真是操碎了心。贾母是贾府全局的实际把控人,她再怎么偏爱宝黛,也得顾全大局。不能真和儿媳王夫人和亲戚薛姨妈等翻脸。真正有智慧的人都会抓大放小。所以当王夫人抄检大观园撵逐晴雯,晴雯屈死之后,王夫人向贾母汇报时一派谎言,说得晴雯一无是处:又懒又淘气又病不离身,并诬陷晴雯得痨病死了,又说袭人如何性情稳重和顺,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