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41章 内部片(第2/4页)  恶魔契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现代社会对过去不断诘问的对话。李佳自然而然能够感受到,那些对话、思考、行动中蕴含的似乎是属于过去,实际上是属于现在的张力。

    这些东西让每一个对于时代有着敏锐洞察力的人都受到同样的拷问。

    疑惑伴随着逻辑的力量亲自看到历史的车轮形成的辙印,肤浅的疑问得以消除,然后更深的疑惑开始折磨每一个思考的灵魂,直到达成一个共识。

    电影只是一个开始,现在的现实当然也不是最终的结果,那么未来会是怎么样的?

    当电影放映到双方签署停战协定的时候,历史的一幕固然让神州人感动落泪,但是这一幕也不过是一个休止符罢了,并非一个结束的句号。

    斯科特?林恩在整体上精巧地设计,然后特意留了一个无比开放,意味深长的结尾。北高丽人和南高丽人在停战线上冷漠地对峙,而他们各自身后的神州和美利坚,已经把目光放在了世界的其他地方。

    然后银幕一黑,灯光亮起。

    作为一部战争电影,斯科特?林恩努力避免战争双方的最高层出现在镜头之中,对伟人的描绘有时候总会产生喧宾夺主的效果。不过最后一个镜头中,双方压轴的领导人的出现,其目的就是为了深化主题。包括杜鲁门先生黯然毫无结果地离开,艾森豪威尔断然地咽下苦果,收回来自己的拳头。神州的领导人,把目光从国外移向了国内。

    这都是象征性的场景。

    斯科特?林恩避免自己或者演员本人对于主题过分地干扰,他希望观众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来深化主题。对于熟悉历史的人来说,整部电影就好像埋着无限多的梗和故事,每当发现和理解一个,都让他们觉得心花怒发。对于在场的观众来说,则是埋了一连串引爆他们情绪的地雷。

    斯科特?林恩放弃了过多地对角色的刻画和塑造——一方面是为了节省片长,一方面是因为他本人欣赏冷峻明快的风格,不愿意给过多的时间让小资的观众们酝酿情绪,思考才是他的电影要做的,单纯的感动不是。所以电影中的主人公不是用人性的原则来感动人,而是直接把人性的原则当作行事的准则,这样比煽情的感染力更有力——但是软弱的人心脏受不了。

    胡海希在影片结束后跟随着大众站起来,然后他感觉有些忐忑。他知道的是,斯科特?林恩导演实际上因为不了解神州人的内心,所以缺乏对人物细腻情感的挖掘,所以感情的深邃复杂必须由神州演员自己在短暂的表演中挖掘并表现出来。

    胡海希觉得自己很能理解这部电影的主题,但是他不确定作为战争亲历者和专业的战争工作者,他们作为观众是否能够接受这种表现方式。

    但是如雷的掌声已经响了起来了。

    胡海希总算是松了一口气。他身边的李佳用手巾擦了擦眼睛,然后对胡海希说道,“拍的很好。”她说道,吸了吸鼻子,“不过好几个我以为是主角的都死了,这是怎么回事?”

    “这才是真实,这才是电影要达到的目的的手段,”胡海希回答道,“要不然你怎么哭了?”

    战斗中的死亡实际上并不影响剧情,将观众逐渐熟悉的角色杀死才能让他们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当然,并不是全部都死,但故事的主题也不是战争中幸存下来的人。

    “拍得很好。”李佳的爷爷走过来和胡海希握手,这下子让胡海希成为了全场的焦点。

    “这是我应该做的。”这倒不是胡海希在领导面前吹水,就他而言,成就一部经典的作品,流芳哪怕几年,也是他的心愿之一。

    不过,这样主题的电影,一向不合时宜。

    放映结束之后,组织者简单地讲了讲话,就宣布散会了,绝大多数的人都离开了,特别是现役的那批人,也就是一群老头老太太还愿意留下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