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1章 北洋第一镇(第1/2页)  蝶舞1910之再造民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山岳纵横独立帜,江河漫延文明波

    四百兆民神明冑,地大物产博

    于斯万年,东亚大帝国

    ————北洋第一镇军歌《颂龙旗》

    其实陈磊也清楚特区初创百废待兴,不可能养得起一个烧钱的机构,军队建设又需要经济基础牢靠,所以并没有提出大炮军舰的要求。

    而是主动提出兴办一所半军事化工科技术学堂培养军民两用人才,从基础教育做起,自己出任这所学堂校长,待人才贮备充足,特区财力舒张时再兴办专业的军事院校。

    能提出从这么基层的做起,陈磊是看到秦浩身上有胸怀天下的眼界和抱负,而不同于满清官僚抱残守缺的坐困一隅,感觉跟着秦浩能扫天下,自己也就愿意从扫一屋开始。

    谈完了军事,换成秦浩给陈磊讲经济和金融了,两人你问我答的交谈甚欢,谈话间,荫昌回来了。

    “两位谈的不错啊,老夫可是带回好消息了。”还没进门,荫昌就大喊道。

    原来,急招他进宫是责成陆军部为新军第一镇紧急采购一批德国装备,荫昌顺势递上创办特区的折子,因为事前早就有商议,折子一切照准,采购装备指定麦边洋行代理,代理佣金的中方回扣转入南海经济特区账户,做为特区开办费用。

    说起这新军第一镇,可是有些来头。

    当年袁世凯招练北洋新军计得六镇(民国北洋政府成立后镇改称呼为师,作者注),成了自己发家的政治资本。

    虽只六镇,约72000人,但战斗力冠盖全国,后来吴佩孚仅凭第三镇就打遍中原创立直系军阀,这六镇北洋新军可都是虎狼之师。

    北洋新军第一镇,原为大清陆军第一镇,是由旗兵中挑选年力精壮者经训练而成,成军晚于北洋其余各镇,但是因为是朝廷嫡系部队,因此占了第一镇的番号。

    是北洋六镇新军中唯一一只非袁世凯私军的部队,仅效命满清朝廷,主持编练的为兵部尚书铁良(满洲镶白旗人,字宝臣,监生出身)。对朝廷来说,铁良是当时军中制约袁世凯的一大柱石。

    宣统临朝,政局变化,铁良得海归的良弼(字赉臣,红带子,镶黄旗人,毕业于日本东京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之助,二人联手拱倒了袁世凯。

    但很遗憾,之后二人为了军事改革,势成水火。所谓改革,即是接手袁世凯的政治遗产,收北洋军权于朝廷之方案。

    铁良主张恩结北洋旧将,实行缓进的策略,良弼不同,他主张启用留日士官生,代替北洋旧人。

    当然良弼也清楚自己的这批同学大多靠不住,倾向革命,所以他还主张抽调第一镇骨干,加快编练旗兵禁卫军。

    这种理想主义的方案,通俗一点说,也就是一面驱狼吞虎,一面巩固基础。可惜理想主义这回事,大多操作性很差。

    同样的道理,良弼的改革计划,事后证明,效果也是不甚理想的。

    铁良起于州县,是靠资历熬上来的,良弼出身宗室,拿的是海归士官的生烫金文凭,背后靠山是摄政王的弟弟载涛,二者相比,胜负早已注定。

    而且还有袁世凯的从中协助,袁在洹上放出假消息,硬说铁良是自己一党,各种情形交叉作用下,导致当时第一镇高级军官的人事大变动。

    陆军第一镇统制(师长)凤山(汉军镶白旗人,字禹门)外放荆州将军,陆军部尚书铁良,外放江宁将军。这才有了荫昌被从留德大臣任上召回接任陆军部尚书。

    “老夫思量这啊,这样安排下,你可以以朝廷公务和洋行生意的双重身份亲自去一趟德国,可以拜访一下德国的那些老友故交,看看能不能招揽几个洋人来为我特区创办出些力,顺带看看留德学生里有没有可以延揽的人才,创业初始,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