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二十六章 秦军五伐(第1/2页)  秦时九歌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这一日,扶苏收拾好行囊,带着雪女与焰灵姬二人前往燕国,而这天离秦国大军出征还有十日,十日后便是黄道吉时,基本上扶苏到达燕国的时候大军就正式开拔。

    此时节,早已得知消息的赵国境内人心惶惶,对于赵国来说这些年已经无力再战,自长平一战,打断了赵国脊梁,自此之后面对秦国军队都是畏惧不已,也改变了西征的政策,改为东进,攻取燕国。

    可惜的是,嬴政并不是一个守城之主,嬴政十一年,赵国与燕国大战,秦趁赵国国内空虚,遂派兵征伐。当时秦军分兵两路,一路由秦将王翦统帅,从西部进攻赵国的阏舆、橑阳;另一路由秦将桓齮统帅,从南部夺取邺、安阳。

    阏舆、橑阳分别位于今天山西和顺、左权附近,这里是太行山脉要塞,由山西进入河北的必经之地。这两处应该是秦赵两国当时的西北军事边界。不过,桓齮的南路军似乎对赵都邯郸威胁更大,邺、安阳距离邯郸在四十到六十公里,中间只有漳水和赵长城做屏障。

    此乃第一战,因赵军主力在燕、赵前线,秦军突然袭击,赵国一时有点措手不及。秦国连下十一城,赵无奈之下与燕婉和,于是秦止步于此,休整军备。

    嬴政十三年,秦兴起第二次秦赵大战,桓齮率军进取平阳、武城,杀死赵将扈辄,斩首10万,大败赵军,占领二城,又把秦赵战线再次推进。并意图攻下邯郸,却发现

    嬴政十四年,休整过后的桓齮挥军越过太行山,占领赤丽、宜安两邑,进攻赵国腹地。赵王急调在北方戍边抵御匈奴的名将李牧,带兵抗秦,在肥下大败秦军。桓齮败逃归国,降职处理,而李牧因立下大功,被封为武安君,三战以秦失败告终。

    秦王政十五年,秦国增派主力大军进攻赵国,分兵两路,一部分增援兵力抵达邺城,支援戴罪立功桓齮的南路军行动;一部分增援兵力抵达太原,并攻克狼孟、番吾,但是遭遇李牧的军队,大战之后败退而归,但赵军也损失惨重,元气大伤,无力追击,退守都城邯郸,这是第四战,李牧挫败秦军,却也损伤无数,两军勉强算是平手。

    此四战,秦国桓齮所率南路军战果显著;桓齮南路军侵占赵国南部长城要塞平阳以及邯郸北部重镇宜安,并且拿下平阳西边的另一个长城要塞武城。这样,秦军不仅在邯郸正面保持强大的军事压力,而且再度拿下邯郸北部重镇宜安,试图构成合围邯郸之势,并且切断邯郸与代郡的联系。

    同时,秦国不断增派主力持续对赵国保持压力;支援南路军的部队抵达邺城;西路军一路拿下狼孟、番吾,尤其是拿下番吾,意义重大,因为这与南路军攻下宜安遥相呼应,如果秦军在此连成一体,彻底切断邯郸与代郡等的联络,邯郸城的赵国上下就成了瓮中之鳖。

    而此时,赵国军队已失去了攻伐他国的能力,不过据城而守还是可以的,尤其是在有天险屏障的时候,在名将李牧的率领下,让秦军寸步不能进。

    至此两国休战数年,而这一次,秦国一动,就灭掉了同为七雄的韩国,虽然韩国最弱,但灭国之战可不会如此轻松,更加让赵国不敢置信的是,竟然没有一个国家支援韩国,就这么眼看着韩国灭亡。

    其实说起来其他四国打的都是跟赵国一样的注意,等着其他人先支援秦国,好趁势偷袭,至于沿海的齐国就更不用说了,好好过自己的日子,根本不想掺和这些事。

    尤其是近些时日,本来齐国兴海运,使得国库日益丰盈,但沿海地区海盗猖獗,虽然很少伤人性命,却图谋钱财,这使得齐国赋税少了一大笔钱,而为了对付这些海盗,又要建立水军,可又打不过海盗,到最后齐王大手一挥,将海上让给海盗,只要保证自己的赋税足够就行。

    赵国畏惧秦国,战还未开打,朝廷之中就有许多求和的声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