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32(第1/2页)  雪松三部曲之鼎业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为支持姐姐结婚,乐国盛搬去住职工单身宿舍,把北屋的西房让给姐姐c姐夫做新房。七九年初结婚,到八零年过完春节后的雨水节气那天,国红生下一个男婴。凑巧的是,也在同一天,乐长乐c温莉蓉的儿媳妇于瑞兰也诞下了一个女婴。

    于瑞兰是北城钢铁公司主管基建的副经理于大贵的女儿,和乐长乐c温莉蓉的儿子乐志强同在北城钢铁公司中小型轧钢厂工作。于瑞兰是线材车间技术员,乐志强是线材车间一轧钢工段丙班班长,他表弟乐国盛是班里的一名工人。

    线材车间是北城钢铁公司最“牛气”的单位,因为公司最主要的终端产品——盘条钢c螺纹钢就出自这个车间;轧钢工是线材车间最“牛气”的岗位,因为盘条钢c螺纹钢就是由他们操纵设备生产出来的;一轧钢工段是轧钢工岗位中最最“牛气”的岗位,因为该工段设备落后,是半手工化操作,最能体现出轧钢工的本事。

    一轧钢工段的设备堪称“老态龙钟”,它学名儿叫“半连续式线材轧机”,是从城里拆迁过来的。

    在西直门外西临西直门北街c东距北护城河二里地的地方有个形成于清代的村落,因只最初有五c六户人家,故称为“小庄”。后来发展到住户近百,多为菜农c小商贩,但村名依然未变。三八年,日寇占用村南土地建设“淡路制铁所”,主要设备有一座13米长小加热炉架250毫米轧机c五架230毫米轧机,分别用200马力c250马力电动机带动,日产小圆钢c马掌钢3至4吨。这是北平第一家轧钢企业。四五年日本投降c国民党接收后,将厂子拍卖给私人经营。五三年春,由市建筑材料公司接管,实行公私合营,定名为“西外轧钢厂”。

    合营后,西外轧钢厂不断扩大,到六零年,由过去一个车间c几十个人发展为三个轧钢车间个机修车间个焊条拔丝车间c十个科室,全厂29台轧机千二百多人。其中,二c三车间是五九年建成投产的新车间,厂房面积分别近四千平方米,装配当时全国一流的“半连续式线材轧机”设备,轧钢流水线由加热炉和开坯c毛轧c精轧三大机组组成。该厂主要产品线材(又称盘条)应用广泛,以前主要依靠进口,所以,上级对该厂十分重视,如谢观澜前来视察时就提出“一根盘条一口井,一根盘条一间房”支援农村和城市建设的要求。

    经不懈努力,西外轧钢厂生产节节上升,六零年年产62 万吨,比五六年年产8877吨翻了几番;六四年年产135万吨,突破上级提出的年产10万吨指标,品种也由只产一般钢材,发展为可产优质线材c合金钢材c弹簧钢材c铆罗钢材c工具钢材c铜包钢材c舰艇用材等,焊线钢材还获得国家银牌奖。六十年代初,全国仅上海c天津c沈阳c北京四家能轧线材的轧钢厂,共年产80万吨。西外轧钢厂线材占全国总产量五分之一,被称为“市冶金行业‘一只鸡的一条鸡大腿儿’”。

    西外轧钢厂使用北城钢铁公司生产的初轧坯,七十年代初,为节省坯料运费c降低成本,上级将该厂二车间成建制划拨给北城钢铁公司,迁建在中小型轧钢厂东侧。到七十年代末,这条运转二十年的“半连续式线材轧机”生产线已相当落伍,早该进行改造。但出于与二高炉同样的原因,改造之议遥遥无期。

    设备越落后,就越凸显出操作工人“手艺”的价值。

    轧钢车间是一座面积近4000平米的长方形高大厂房,由东往西分为坯料区c加热炉区c粗轧机机组区c中轧机机组区c精轧机机组区c成品区。坯料区堆放待轧钢坯,加热炉将横截面积90乘90毫米c100公斤重的钢坯加热至1200—1250度后,经自动辊道传输到粗轧机组,由工人用大撬杠喂入7道轧孔,将方坯轧制成圆钢。圆钢经由自动辊道来到横列式中轧机组区域,这里便是乐志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