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七十章 天下第一墨(第1/2页)  大鉴赏家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小心点,它的边沿很锋利的,能用来裁纸。”

    看到叶秋爽大咧咧的样子,赵天明不得不提醒她,别看刚才他和西装男很随意的样子,其实都是心里有数的。

    “要你说!”叶秋爽翻了个白眼,不过,动作变轻柔多了。

    “这就是李墨啊?”

    叶秋爽看着眼前的古墨,两眼放光。古墨入手细腻柔滑,却感觉坚硬细密,仿佛还能闻到,一股幽幽的墨香在鼻尖弥漫。

    对于这天下第一墨,她自然是听说过的。而和这天下第一墨名头挂钩的,就是李延珪这个名字,只有他制的墨,才能称得上天下第一墨。

    李延珪,他原本并不姓李,而是姓奚,乃是造墨名家奚鼐之孙。后来,他制的墨让南唐李后极为欣赏,甚至还将他整个家族都赐予了国姓。可见,李延珪的造墨能力有多出色,李后主对他有多推崇。

    从此以后奚延珪就改姓成了李延珪,他的墨,也被称为李延珪墨,或者李墨。

    说起来,徽墨能有现在的名气,很大的原因,也是在于李延珪。

    我国的用墨历史长久,然而,早期的墨,用的是天然石墨,书写后极易脱落,不便保存。人工制墨,始于西周,大规模的制墨,在汉代就已经出现,而到唐朝的时候,制墨技术才臻于完善。

    而徽墨,有文字记载的,不迟于唐末。

    唐朝末年,连年战乱,当时还姓奚的李延珪,随父亲奚超搬迁至歙州,也就是现在的徽州。奚超见徽州有很多黄山松、而且质量优异,新安江流域的水质又好,便在这里重操旧业。

    这也就是著名的松烟墨。古代制墨,多用松木烧出烟灰作原料,故名松烟墨。

    烟是动植物未尽燃烧而生成的气化物,烟遇冷而凝固生成烟炱,烟炱有松烟炱和油烟炱之分。

    烟是制墨的重要原料,中国制墨所采用的烟料,可分为松烟和油烟两大类,其中尤以使用松烟历史最为悠久。

    松烟墨的制作采用砍伐松枝,烧烟、筛烟、熔胶、杵捣、锤炼等研试而成,工序较为复杂,其特点是浓墨无光,质细易磨。

    当然,松烟墨并不始于此,松烟墨在汉代就已经出现。

    在中国制墨史上,汉代是个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阶段。

    汉之前主要使用天然墨,人工墨极少。到了汉代,由于制墨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松烟墨,松烟墨的出现是中国制墨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从此,人们告别了使用天然墨的时代,为日后制墨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李延珪见当地墨工所制之墨颇具特色,便虚心求教、潜心揣摩。他们改进了捣烟、和胶的方法,形成了一整套操作规程。

    所造之墨,在品质上超过了当时闻名的易州墨,被人誉为“拈来轻、嗅来馨、磨来清”,“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

    李延珪因此,受到南唐后主李煜的赏识,召为墨务官,赐给“国姓”。于是,奚氏全家一变而为李氏,荣耀加身,成为千古美谈。

    而李墨,也从此名满天下,其墨被誉为“天下第一品”,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之说。

    自从李廷珪被李煜封官赐姓后,徽州的墨工更重制墨技艺,因而历代都产生过一批批著名的墨工。李延珪,则成为徽墨的奠基人。

    直到当代,仍然有“天下墨业在徽州”的说法。

    “其纹如犀,原来是这样的啊?小弟弟你这眼光真是毒,这都能被你捡到一块李墨,还有砖头这么大。”

    秋爽打量着古墨一些地方的细腻纹理,据说李廷珪所制的墨,存放五六十年后,仍然“其坚如玉,其纹如犀”、“其坚利可削木”。

    “听说用李墨,抄写《华严经》一部半,才研磨下去一寸,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