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30章 多好的人(第2/3页)  电影大师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题,是改编剧本阶段就考虑过的问题,是要一个真实的贝瑟尼,还是要一个评论界眼中的真实贝瑟尼?如果选择后者,就要把很多不属于她的黑暗加诸于她,她想的、说的、做的将是个成人内心的假少女。

    我虽然无意拍一部青春电影,更不想拍一个假的贝瑟尼故事。所以我选择了前者,一个遭到鲨鱼袭击失去左臂后醒来第一句话是“我什么时候再能冲浪?”,一个月后重新训练,两个月后重返大海赛场,有痛苦,但更有坚强的真实的贝瑟尼。

    年岁的增长不代表让人拥有更大的勇气,通常是恰恰相反的让人失去勇气。

    “越多生活智慧,越少勇气”、“初生的小熊不怕狼群”等这些谚语也告诉着我们这点,这正是发生在贝瑟尼那的一个情况,她的勇气有多个来源,我敢说其中之一是她的年少。

    年老的你们觉得应该更痛苦、更多挣扎、心态转变时更复杂,那是会发生在一个老了的人那里,不是她!为什么不愿意放下成见地看看这个13岁少女?你们没看到她那双满是纯真希望的眼睛吗?

    所谓的年少勇气就是没想那么多,相信一切梦想都能成真,贝瑟尼相信了成年人不轻易甚至永远不会相信的,所以她创造了奇迹,而不是还在纠结要不要继续冲浪。但她一样有少女的善变(少男也会),她有受挫心、有过哭泣、想过放弃,她没有的是铁一般的决心或者从此以后不再有烦恼的电影式觉醒,就算她成为冲浪冠军,她依然会有下一次、下下一次的挫折与沮丧。

    《灵魂冲浪人》已经呈现了最真实的贝瑟尼,我不明白这怎么会是虚假?

    我更不明白“为什么是剧情片而不是纪录片”这种差评原因算是什么,为什么存在传记电影?为什么你是影评人?为什么我要写这篇日志?我都想知道原因。

    话说回来了,你们要什么,我还是懂一些的,一个黑人教练,或者一个老头儿,最好的是,一个有着白羊毛般的发须的、在肖申克监狱坐过牢的黑人老头教练。那我的电影就有了政治正确盾牌,这比上帝吓人多了。

    但我们到底有多少部这样的“教练—选手”电影了呢?好的坏的,被赞的被骂的,改编真实的虚构的?

    《红粉联盟》(1992),《冰上轻驰》(1993),《茶水男孩》(1998),《光辉岁月》(2000),《心灵投手》(2002),《卡特教练》(2005),《重振球风》(2006,还在上映),《我们是马歇尔》(定档今年12-22)……

    老天啊!太多了,根本就数不过来,只能说些具有代表性的,似乎世界离开教练就什么都无法运转(对不起,我的足球教练们,我爱你们!),不是的,我们还有gucci,不喜欢就prada好了,谁不喜欢熊猫呢?

    这是好莱坞体育电影最大的陈词滥调,仿佛在这类影片中教育主角的唯一合法人是教练,其他人一旦那么做了就是太聪明,即使是主角的父母。拜托,谁不会说几句“一切都会好的”?

    大伙儿,一切都会好的!

    假的,这件事好不了了。首先我得说,我自己也是影评人,熟悉我的一些朋友大概也知道,无意冒犯,我要开始粗鲁了,影评界存在着一些傻瓜!没有别的意思,就是意为傻瓜(fools)。不过我倒也相信,他们今年内又会赞我才华横溢,两次。

    另外今天这事不是我的首创,只不过是对大卫-梅里克的模仿而已。也许有人不知道怎么回事,我简单的告诉你吧。

    传奇戏剧制作人david-mer日ck(1911-2000,《你好,多莉!》等作品共获得过9个托尼奖,以及28项提名,个人2次荣誉奖)在1961年他的新剧《地铁就是用来睡觉的》(subg)开演前,他料定纽约七大剧评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