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68 章(第1/4页)  李唐逸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将这路漂漂亮亮地走完。

    “玄龄,这就是陛下,是皇帝,是大唐的皇帝......”

    杜如晦的每个字都气若游丝,可在房玄龄听来却如雷贯耳。

    他紧紧地握住杜如晦那瘦脱了型的手,哑声道:“克明,你放心吧,我记着呢,一刻都不曾忘。”

    杜如晦手上的劲儿终于放松下来,他的身子躺得极为端正,就像他一贯严谨的行事作风。

    房玄龄走后,不知过了多久,杜如晦缓缓地闭上了眼睛。

    结束了他这忙碌而传奇的一生。

    消息传到宫中,李世民一言不发地闷坐着。四下的侍从都被他遣散了,偌大的宫殿中,只剩下他与李承乾。

    父子俩谁也没有打破沉默,压抑低沉的氛围充斥着整个空间。李承乾悄悄地抬眼朝上位看去,李世民全身都被一种挥之不去的悲怆笼罩着。

    “克明从大业年间就跟着朕,粗略一算也有十年了。十年来,他尽忠职守,为朕,为大唐的江山社稷耗尽了所有的精力,如今竟然就这么走了......”

    “是朕亏欠了他......”李世民说着,就去握那桌案上的笔,亲手执笔伏案写着什么。

    李承乾瞧见他握笔的手抖得厉害,隐隐地透出几分颓然。

    “或材推栋梁,谋猷经远,绸缪帷帐,经纶霸图......”李承乾接过李世民的成稿,逐字逐句地念了出来。

    通篇情真意切的字句,仿佛再多的赞美放在杜如晦身上都不够表达对他的追思。李承乾心头泛起一阵担忧,温声劝道:“父皇,斯人已逝,节哀。”

    李世民无力地抛下手中的笔:“承乾,你不懂,克明走了,朕这心里就空了一块。若当真有帝王万岁,身边的人却一个个地离去,这个帝王当来还有什么意思?”

    李承乾愣住了,嘴唇几章几合,却终究没有说话。

    为了祭奠杜如晦,李世民罢朝三日,还命专人为杜如晦制碑,将亲手写的悼词镌刻在碑上。

    不巧的是,很多的打击往往都是接二连三出现的。在杜如晦逝世后不久,病情刚有起色的李承乾,又再次倒下了。

    病情来势汹汹且毫无征兆,好了一阵的四肢,又开始出现明显的刺痛感,且比最开始的时候,感觉要明显得多。

    李承乾对此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在症状减轻的几天里,他也时常会感觉到疲乏困倦。身体的讯号告诉他,太医开的yào治标不治本。

    太子病情加重,令东宫上下人心惶惶。李世民实在是经不起又一次打击了,为了照顾李承乾的病情,李世民下令暂停李承乾的功课,并命当世大才孔颖达为太子右庶子,负责向太子传道授业,同时与李承乾讲经论史。

    孔颖达此人人如其名,少年时代就颇有才华,后被李世民收入秦/王/府中,成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对经史有极深的造诣。李纲年纪大了,腿脚又不便利,这样的活只能jiāo给孔颖达来干。

    只是除此之外,还需要一个人为李承乾诵读诗书。李世民担心儿子太过疲惫,是以连看书这样的活计,都琢磨着找人代劳。

    像孔颖达这样的东宫属官,李世民是完全放心的。太子好,他便好,只要绑在东宫这条船上的,都不会轻易将太子的腿疾透露出去。可在挑人替李承乾诵书这件事上,李世民却犯了难。

    他需要挑一个自己能够信得过的人,这个人要懂些诗书,学识品行都不能差。最重要的是,他要忠于李承乾,不能将太子的病泄露半句,最好在伺候太子读书之余,还能照看他的饮食起居。

    要挑出这样的一个人,李世民心里也明白,绝非易事。

    他的目光在一众世家子弟中徘徊,左右挑选下来,最终还是定格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