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4 章(第1/4页)  企业管理经典案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郭士纳经过90天的调研,力排众议作出最关键的决定:保持IBM作为一个整体,发挥其团队优势。但是他要对这一庞然大物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改造,温和的改良也许是企业免遭重大风险的途径,但也可能使企业仍受积弊的束缚,难以迈出前进的巨大步伐。郭士纳决定对IBM进行彻底改革,显示出大企业家的宏大气魄。

    郭士纳认为IBM的失败,表面上看是产品不适应市场,但实质上是IBM长期形成的封闭、傲慢的工作作风和人浮于事的臃肿机构,因此导致了官僚主义和销售失败。销售失败是由于过时的工作程序和各生产部门间的权力之争使得不能满足顾客的要求,因此他改革了销售体制。IBM曾首创“销售和服务是营销功能中不可分离的两部分”的思想,但因此也形成庞大销售队伍,1990年销售队伍最多时达15万人。1994年5月郭士纳对销售机构进行全面改组,不仅使人员精简到7万人,而且使推销采用新方法,即推销员要充当经验丰富的顾问角色。同时使推销的手续费中60%同每笔jiāo易的利润率挂钩,这样,不仅节约了推销费用,还提高了推销效益。

    郭士纳面临的最艰难任务便是大量裁员。IBM创始人沃森出身贫寒,深知下层员工养家糊口之难,定下了一条规矩,即不轻易解雇人员,宁可咬紧牙关也要和全体员工共存亡。郭士纳看到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如仍遵循祖训,只有大家一起死亡。他力排众议不计毁誉,终于使IBM摆脱臃肿机构之累,能够轻装上阵。

    郭士纳最主要的改革,是使IBM完成历史xìng的战略调整。历史上,IBM是个以硬件为主的公司。虽然公司拥有第一流软件系统,但只是利用软件去推销硬件。郭士纳看到了网络世纪的来临,认为软件从属于硬件部门的状态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他要把IBM所有的软件研制部门都变成围绕网络计算这一中心目标进行业务活动的部门。他使软件和服务部门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同硬件部门一起成为IBM的三大支柱。他的经营战略核心是使IBM成为一家专为客户解决问题的企业。

    在计算机界内,郭士纳于1995年首先提出计算机在经历了集中计算、分散计算之后,现在正进入网络世纪的看法。面对网络世界,IBM已经没有时间从头开发新型的网络群组软件系统,于是他采用移花接木的方法,用35亿美元巨资,于1996年强行收购莲花(Lotus)公司。当时莲花公司占有34%企业网络市场,而微软只占有12%。但莲花苦于缺乏资本难以继续发展。强强联合的结果,使IBM迈出走向网络世纪的坚实一步。郭士纳还支持Java语言以及网络计算所需要的各种技术,所以他赢得“网络大师”的美名。

    IBM这一摇摇yù坠的大厦,外行郭士纳接手后三个月便对它进行动作,一年后便开始扭亏。1996年底IBM年收入达759亿美元、纯利润达54亿美元,股票从三年前的每股40美元上升至175美元,涨幅达4.4倍。1997年IBM年收入继续上升到785亿美元。同时他使IBM从硬件系统的生产厂家转变为一家集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客户服务为一体的全方位网络计算时代的计算机产品公司。在以往10年中,全美能够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的大型企业主管的典范,显然非郭士纳莫属。

    一个外行在短短时间内便使30多万人的跨国公司走出困境,而且以崭新面貌重新成为计算机领域最强大的公司,其成功的扭亏经验难道不值得我们借鉴吗?

    半导体霸主:英特尔(Intel)

    风险投资的发展历史雄辩地说明:风险投资是高科技产业高速发展的推动器。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风险投资,就没有今天英特尔的辉煌。同样地,英特尔的空前成功,也如同给风险投资注sh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