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旦到外地投资,则往往被奉为上宾,一些老板还被授予“名誉市长”、“名誉县长”等头衔。
当地很多企业认为,浙江的民营企业在本省,自然属于经济“存量”,其政治待遇、社会地位、政策享受与其他所有企业一样,没有任何优先的特殊待遇。而迁到省外以后,就成为当地经济的“增量”。这些企业迁入后,直接受益的是当地财政收入,因而当地政府十分重视,无论是税收减免、土地征用、银行贷款、政治生活待遇,甚至子女入学都能享受“贵宾”待遇。同样的企业,在本省和外省得到的待遇有天壤之别。
---------------
第25节民企出浙江记(2)
---------------
根据浙江置信包装公司一位人士提供的资料,上海市青浦区对迁入企业实行“放水养鱼”政策,不仅所得税“二免三减半”,还将增值税留地方部分的50%~80%以奖励形式返还给企业。江苏省规定,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集成电路产品(含单晶硅片),2010年前在按法定17%税率征收增值税后,对软件产品实际税负超过3%和集成电路产品实际税负超过6%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
这还是相对发达地区针对浙江企业提供的优惠。在资金和项目极为稀缺的内陆省份,招商政策更加优惠,比如山东平原。
同样这个时候,由浙江省工商局“百县万企”专题调查课题组所进行的浙江省企业外迁调研正式启动。
据负责具体工作实施的浙江省个私企业协会统计,2000年以后浙企外迁呈上升趋势。
来自平原县的数据说,目前进入该县的浙江客商已达20多家,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高玉才说,上半年该县将近20亿元的项目投资中,其中有15亿来自浙江企业。
浙企水流低处
但平原县觉得还不够。2004年5月12日,平原县在温州举行县长接待日,由一个县委副书记和一个副县长坐镇,力图将吸引外资工作推向更高层面。
与此同时,据说山东菏泽地区一个县也派出工作组进驻温州,提出的口号是“平原给的我们都能给,而且能够给得更多”。甚至就连温州当地媒体的记者都成了他们“拉拢”的对象,有数名记者受聘成为“引资专员”。
电荒以及宏观调控似乎没有丝毫影响到他们的招商热情。有不止一位平原官员确信,目前国家为了保证能源供应和防止经济过热所进行的一系列措施对于吸引浙江企业投资而言,是一个莫大的机会。
李文勇说,就他的理解,目前浙江企业在本省面临三大困境:土地成本过高,电力供应紧张,企业融资困难。
浙江省工商局的调研确证了他的判断,企业外流的主要原因是商务成本太高。主要表现在地价昂贵、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劳动力成本高三个方面。其中,土地是企业运营的最大宗商务成本,也是调研中反映最激烈的问题。
这正是平原县们的机会。
虽然平原还不能解决融资困难的问题,但在土地和电力方面,优势却显而易见。
平原县不但有充足的土地储备,而且还拥有大量的盐碱地、废弃地和存量土地可做工业项目用地,而且在电力上,平原县每年有9亿千瓦时的储备和节余,用电量在现有基础上再翻一番也能满足。
在某种程度上这反映了浙江企业外流的一个基本趋向。
浙江省工商局发布的调研报告透露,目前浙江省外迁企业对外投资总额226.3亿元,外迁企业在该省外创造的总产值达453.5亿元,上缴税收25.1亿元,分别占浙江省个私经济总产值的6.1%和税收总额的12.8%。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