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35 章(第2/4页)  慈禧太后私生活实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量的吸收了朝中各亲王,各尚书,各将军,外省各总督,各抚尹,以及各国驻华使节的许多贡品,直至集成了一个十分惊人的巨数。我想谁也不会能够猜出它的价值来的;便是太后自己,也未必很清楚吧!其中也一小部分是由内库里支出银子去买的,因为太后的yù壑是很大的,虽然那些大臣们不断的孝敬着伊,对于量的方面,似乎是很大了,但在质的方面,却未必件件俱精,即使是精的,也未必尽和太后理想中所希望着的相符合。于是伊就往往要差那些太监出去,费钱费力的给伊去觅取某种特别的珠玉或金石;又且不受路程的限制,在京城内的固然要去觅,在很远很远的边地上的,也是一般要去觅的。所以每次为着要觅一件宝物所费的银子端的好骇人咧!只是这种特地去觅购来的宝物,却是另外安藏着的,就作为国库的一部分。至于那些由各方送来,指明贡给太后的,那就算是太后的私产了。

    说起张之洞,大概没有一个读者不知道他的大名吧?其时他正在两湖总督的任上,不过当我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他却尚未做到这样显赫的地位,似乎正做着湖北的抚台。我们那时的家就在沙市,离湖北的省会——武昌很近,彼此本来就有相当的往还;后来我父亲又受了圣上的命,接任为湖北省的藩台(布政使),因此我们全家的人齐跟着父亲迁居到了武昌,于是我父亲和张之洞便成了很密切的僚友,再加两家的住所又相去不远,所以大家就走动得格外热闹了。而我们姐妹两个,也许是因为他家也有几位年轻的姑娘的缘故,不由来去得分外殷勤,我差不多是三头两日要歇在他家的;这样,我自然就认识了这位有名的政治家,而且还知道他有一个欢喜收藏各种书画古玩的嗜好,尤其是各种璞玉。他所搜集的璞玉,很少是已经人工雕凿过的器皿或饰物,都是整块或大条的未经磨制的玉料。他把这种粗大的玉料收觅来之后,当然也得把它们琢磨一番,但他却并不立即用它来做什么器物。他家里虽然有太太,有姨太太,有小姐,可是他从不把这种玉料来做成饰品,赏给伊们。他只是将一大块或一长条的粗玉,施以一番刮垢磨光的功夫,并截成较小的几截或几块,拿来盛在装璜得非常精美的锦匣里,上面还镶了玻璃,以便他自己在想到它们的时候,取出来赏鉴赏鉴。

    为着有这一些早年的印象,因此当这一日我听李莲英说张之洞差官赍了什么贡品来,便暗暗猜定它们必然是几件玉器。玉器可说是张之洞所独有一种珍宝,他不但收藏着那么许多可贵的玉料,而且在他家里,还养着几个高手的玉工,终年侍候着他,只要他偶然想到要把那一块玉料做成什么东西,便总能依着他的理想做到。虽然那几个玉工的工价是非常高贵的,而工作又是非常的费时,但对于象他那样的一位大官,真是一些也不成问题,尽管担负得起来的。

    记得有几次我还亲眼在他家内看见有人带着几块才打山石中或泥土内发掘出来的粗玉,向他兜售;他总得细细的挑选一会,然后酌量给价收购。购就之后,他便直接携回到他的书室中去,那里就是他所长年蓄养着的几个玉工的工作之所。我那时候因为还是一个很小的小孩子,所以尽可不必避人,径进他书房内去乱跑,往往见有一块长阔各约一英尺,厚约七英寸的粗玉,经那些玉工们再三的磨琢,最后便只剩了二三英寸见方的一小块,厚只剩一寸左右了,其余的都作为不能用的弃材了,那留下的一小块,可真是价值极巨的拱壁了!不但是玉色匀净,而且连一丝一粒的斑点也没有,所谓“美玉无瑕”,真堪用来赞美张之洞所藏的那些玉料。

    张之洞当然不仅是初次以贡品献给太后,但先前却的确不曾献过玉器,所以太后也猜不到他献的是什么东西。于是伊就来不及的吩咐李莲英道:

    “快把他的东西带上来!”

    张之洞所差来的官自然不是什么大官,决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