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987年2月23日,卫生部才下了一个关于推广使用一次性塑料注射器、输液、输血管、针的通知。
注意这里面有两个词“推广”和“通知”,而不是“强制”。
那就是说,用不用一次性的器械,不是硬性规定,医院要看自己经济情况。
五一前夜,屈广全醒来时输液器械就不是一次性的,到现在还心有余悸。
第二项准备工作,就是说服刘云凤。
那个年代老百姓对献血的概念基本上是空白的,即使不是空白那也是懵懵懂懂的。好在刘云凤很配合,毕竟事关自己的工作分配——屈广全说的合理献血有利于健康的理论,听起来就很蛮合理的了。
第三个准备工作,说服更多的人参加这次活动。
无偿献血,一个人是造不成新闻效应的,必须得有些基数才行。
刘云凤得到了通任堂所有人的认可,成年的王红和钟灵芝,还有店里面的几个小女孩,仓库里两个苏师傅的徒弟,都很支持。
刘云凤的几个桥州同学,也很给面子。
第四个准备就是屈广全整个策划的最关键一环,请宣传部门造势。
八十年代的国内推行的是义务献血。
义务献血是将献血的任务,以红头文件的形式下发到各个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但是当时人们的传统观念还是很深,单位领导接到指标后,无不是辗转反侧,原因是怎么样动员,职工们都是相应寥寥。
于是,怪胎应运而生。
单位为了完成指标,以各种贴补和长短不一的假期作奖励来回报献血人员。名义上是义务献血无偿的,变成了有偿。
这样给指标献血的办法是解决不了实际需要的,于是,就出现了卖血。
据1990年的官方统计,我国每年献血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足2%,而在献血人群中,无偿只占6%,义务献血8%,卖血6%。
1989年在马尼拉举行的世界卫生组织输血回忆上,中国无偿献血世界排名倒数第一。
因此1988年的时间,刘云凤带头无偿献血这事应该说很有新闻意义的。
记者听说会主动找上门的,但是这个偶然性太大,宣传力度也很难达到屈广全的目标。。
如果宣传部长感到值得报道,那力度肯定不一样,而且宣传部长还捏着一支可以签字留人的笔。
。。。。。。
“我的成人礼,很不错啊!”陈瑶听完屈广全的策划,轻轻拍着桌子:“哎,屈广全你说明年咱们高中毕业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来他一下。”
“当然可以!”
“要不,我通知一下咱们同学,愿意明年参加献血的,到现场搞个签名,助助人气!”果然是陈瑶,很有领导干部的政治头脑。
“那敢情好!要不,和赵老师商量一下,毕竟是牵涉到咱们班了。”
陈瑶起身,“这个暑假总算是还有点意义。”
有车就是方便,二十分钟后,屈广全、陈瑶、李桂芳和王梅就出现在了赵北亭一中的家。
一见自己得意的学生来了,赵北亭穿个拖鞋就迎上来了。
王梅一伸头,看到了书案上有一沓稿纸,明显是赵老师的字迹:“赵老师写呢!”
赵北亭一笑:“我哪能写得了!这不是看《人民日报》有个征文,准备凑个数。”
李桂芳赶紧拍马:“赵老师绝对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陈瑶居然也是马屁精:“谁不知道咱一中教政治的赵老师,写论文那是一把好手!”
屈广全正要紧跟形势,被赵北亭打住了:“别夸我,我的水平什么样,我知道。倒是该给屈广全贺贺,我看征文评委里面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