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次如我兄长,我一定会依照他的愿望,妥善的安排……融儿,等过些日子,我会在这里开设乡学。到时候你继续进学,莫要弱了你爹爹的名头。”
小孩子的想法,很简单,也很单纯。
黄劭曾不止一次的告诉黄融,董俷是他们一家人的主公,要听从他的吩咐。
所以,黄融也没有拒绝,点头答应下来。至于黄劭的灵柩,自然无需去担心什么。
蜀中有张氏与西域勾连,这件事法正就可以安排好。
而且,董俷要在长安,为黄劭举办一次风风光光的葬礼,如此才能够心安一些。
捧着那《三学纪要》,董俷坐在花园的凉亭中。
所谓三学纪要,是黄劭临终前,根据董俷所说,经过和石韬等人反复商榷后,总结出的各种措施和规章。有已经开始执行的,也有后来补充,还未颁布的制度。
其中对于乡学、县学、太学的课程,以及种种缺失,都做了详细的叙述。
在三学纪要当中,黄劭建议取消太学,以郡学代替。原因是,太学皆以名士为主,所讲述的东西,与乡学和县学有很多不同,甚至在某些地方,是相冲突的。
但是,太学不能撤销。
因为在一段时间里,董俷还不能和世族发生正面的冲突,必须要以太学来安抚。
而乡学、县学、郡学,这三学主要要面对的群体,是那些普通的百姓,寒门中求学无望的学子。这些人所需要掌握的,和太学所教授的,属于两个层面的学问。
三学以实用为主!
由三学出来的学子,未必是文采飞扬,未必是智谋出众。
但只要给他们一个框架,他们就能够在这个框架中,非常完满的执行各种条令。
这样一来,当三学学子充斥于各个部门的时候,董俷就可以举办科举。也就是说,那个时候就算天下士子对他进行全面的抵触,只要政策不变,依旧可以令各职能部门正常的运转。这个过程,也许会有点长,但对目前而言,最为妥善。
以无声无息中,悄然的转变格局。
黄劭没有贪图里面的功劳,哪一个主意是出自谁的脑袋,他都做了清楚的记录。
同时,他设计出了三学晋升制,也就是当时董俷随口说的那个考试制度。
黄劭认为,可以先行推行三学晋升制,就等同于把科举细化,微化。等将来正是推出科举的时候,相信很多人都可以理解,并且接受制度的变化,更有好处。
这一部三学纪要,共分为十二册,分门别类的进行的归纳。
洋洋洒洒,共八万字,可以说是凝聚了黄劭一年来,所有的心血。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不足,也许是黄劭能力的问题,所以在他认为不足的地方,都留下了空缺,希望将来有人,能够在这个三学纪要的基础上,在来进一步的完善。
董俷一个字,一个字的看着。
天黑了,董铁在凉亭中掌上了四根牛油火烛,而董俷全无半点觉察。
就好像是黄劭在他的面前,一个字一个字的念读一样,董俷的眼睛,却湿润了……
天亮了!
太阳从东方升起,露水打湿了董俷的衣衫。
他轻轻的合上了书卷,小心翼翼的把这十二册三学纪要包裹起来,而后站起了身。
能得这样一个部曲,实在是他董西平的福分啊!
董铁一直静静的在一旁守候,见董俷起身,他走上前来。
“媛容,你说,老黄这样做,是为了什么?”
“我不知道,不过我猜想,老黄一定是觉得,主公能给他,还有更多人带来希望吧。”
希望吗?
董俷负手而立,在凉亭台阶边上,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