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四章(第3/5页)  青春里没有爱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个布袋子,见佛拜佛的时候就把布袋子挂在手肘处。她们拜佛的样子很专注,我对拜佛没什么兴趣,就四处逛了逛,看到一旁的空地上柏树下有套小石桌,不过桌上满是落叶,应该是许久没用了。我看这观音寺的规模虽小,但依然有一种佛门清净地的感觉。后来我在宣达双桂堂参观时听那儿的俗家女客说她曾经参加过我们县城金山寺c江西庙c观音寺的修复落成典礼。我这才知道,原来这观音寺,也算是小有名气。

    朱倩和文华杰拜了几个佛就没拜了,也看了看,就打算出去了,文华杰喊了我一声:班长,走了。我应了声好,就跟着出去了。

    继续往里走,接连的上坡,下坡。不过还好,这路都是打好的水泥路,所以走起来感觉挺好的。我们就经过了垃圾站——整个兰溪的垃圾站,我们这儿的垃圾处理很简单,就是堆在那儿——整个兰溪镇的垃圾都堆在那儿,然后焚烧是不是极不环保?也的确如此。垃圾焚烧带来的臭味儿遮掩了周围几个山头,大家都忍不住憋住气赶紧跑。当然,有探险意识的还在那儿翻了翻,留了留。

    此刻我们所处的位置叫中山坪,中山坪貌似不小,好像甩甩桥也是中山坪的,但我又在甩甩桥那儿看见个响水滩村的牌子。所以我也搞不清这中山坪到底是俗称还是村名还是前村名——就像我们的洞子坎一样。

    打好的水泥路就要结束了,这时候就有了两条岔路,去甩甩桥的那条是向右的,而向左的这条,大二结束的那个暑假,我和老项骑车去走了一走——这时候的路都已经硬化了,却不知不觉间走到了兴岭——果然是条条小路通兴岭。

    走啊走,就当散步了呗,一路看到不少老旧的民居,就是那种传统的盖瓦坡顶房屋。有一栋屋隐在竹林里,已经被竹林给吞了——当然,这种竹木吞屋的现象在我们这儿并不少见。

    终于还是到了甩甩桥了。这段路真的很近,一个小时都不到。但于我而言还是比较新奇的,毕竟没走过嘛。虽然此后我到过甩甩桥很多次,但这始终是第一次。

    甩甩桥之得名由来,便在于横在这个山间水库上的两座铁索桥。铁锁桥比较宽,近两米,是用很粗大的两根铁索,再加上无数根细的铁索绑扎一种粗而硬实有韧性的木棒而成。因为是横在水库上,所以当汛水期的时候,轻荡索桥,就很容易把桥荡进水里。看着水花不断从木棒的缝隙间激射出来,挺好玩的。

    后来我在南昌的梅岭游玩时,在狮子峰下,也发现有这种索桥,也是荡着玩。我也自然要去重温一下,但我发现,这个索桥比较窄,故而稳定性就差了许多,倾覆度更大,虽然更刺激但也更危险,很容易给弄翻。可能是我有“乌鸦心”,就在我这样想的第二天,那座索桥果然就翻了,出了事故,许多人被甩了出去。还好,没有出现大的人员伤亡。

    我们玩了铁锁桥,就在这周围的山上玩。我和几个哥们儿爬上了两座铁索桥之间的那座山的山顶。山顶上树很多,植被茂密,但却有一块比较平整规则的大石头。我们感到有些神奇,就上去玩了玩,玩了感觉没什么意思,就下了山,过了第二座铁索桥,沿着环湖的小道走。

    环湖的小道两旁长满了衰草。为什么是衰草呢?因为这是去年的老草,就那种长条的有锯齿的。老草已灰还没死,新草嫩绿被挡头,所以就是衰草了。走在衰草小路上,正好碰见蒋玉霞一群人从下面的路上走过来,我就问,下面有路吗?我没想到蒋玉霞回答的是一句很有哲理的话——路在脚下。事后我以此写《甩甩桥赋》时把这句写了进去给蒋玉霞看,蒋玉霞洋洋得意道没错,就是这样,我好机智啊。

    甩甩桥水库是个十足的野地,就像个大池塘。这儿没有什么名胜,没有什么农家乐,也有没什么修得好看的亭台楼阁,就是最原始的样子,山上而已。这样的山我看了十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