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年,岁初爆竹辞旧迎新,唤来春夏秋冬。声如惊雷般直冲云霄,响彻黎明。荣玉懊恼的事又在心头想起:我去哪,能做什么。而老冯带领着县剧团的所有人员已悄然地离开向这座曾经实现过自己梦想又被逝去风景层层渲染的历史名城告别。他知道,这个城市已经不属于他了。那整日忙碌的人们在闲下心来欣赏时,偏远山区的县城里接到了一个惊天动地的一个好消息。这个消息多少传到了他的耳朵里。那就是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它像捷报一样当天传到了镇上,迅速传遍每个角落。蹲在厕所里的人也慌忙俩手抓起裤腰就向外跑去,牛棚里,牲口圈里,撒欢的狗儿也跳出窝,这个消息倒像谁偷点燃的爆竹使它们受惊吓,挣脱着,硬拽着,吠个不停,连平日里不爱打鸣的鸡也跟着高叫了几声,算是知道了。接着,村里的喇叭里便开始重复广播,声音向四面八方传去。“现在广播拿信的啊——是挂号信!录取通知书啊!听好”结果,便是晚上放电影以示庆贺。无论是唱戏或是放电影,这个最荣耀的事情,为后来的上学读书的人指明了一条有意义有价值的道路。荣玉把真实的生活记录在一个本子上,藏在了一个隐秘的地方,变成一片片黑褐色的树叶时他弯下腰伸手去尽力扒开看似新鲜被人折断的树杈。他却不以为然。回到家他才想起来,那是一个很厚的,很普通的本子,不过,颜色已经变了,他感觉自己想起的事全是空想。对所有的农村读书人的人来说,他们选择自己的出路不如说是选择自己的真正人生。农村人读书的出路就是:去考学,或当兵。;当兵不是一般的人能捞着去的。一要看家庭出身,贫下中农子女才有当兵资格;二要看身体能否体检过关;三是要看名额度,四要看运气,即便是当了兵提不了干,那还是要退伍回农村。所以,想出路唯一办法的就是凭真才实学去考上大学。大学很少,而且录取率很低,因此竞争十分激烈。社会经济仍属于计划经济时代,社会人群分为两大类:农业户口c非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享受着一些特殊的c优抚的c优厚的待遇是农业户口无法比拟的。所以,对于作为“农业户口”的农家子弟来说,“非农业户口”是一个极大的诱惑,而考大学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直接的途径。时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真是一个再恰当不过的比喻了。荣玉的中学是在离家五里路的乡里读的,按照家里的意思如果能考上大学就继续,将来也好有个“铁饭碗”,流行的说法是吃“商品粮”,并且还能转户口。姐姐荣华是吃这这碗饭的。所以老荣想家里能有两个是公家的人,走到哪也能跟人说上话,谁都想有光宗耀祖的事。为了读完书,他是骑着自行车去推着自行车回来。虽然说费鞋底,但是省下了修车的钱。家里不忙时,他理直气壮的说:“这车你看看吧!恐怕得修!”老荣耳根开始由硬变软的蹲下来张开俩手,打量着自行车上发出的坏响声。乡里中学没有电铃,有一小块长形的轨铁挂在老房檐下,是其它班的教室。在高阶上轻敲一下就能在周边的村里听得脆声,“噹——噹——噹”几声。荣玉才骑车到校门外。每天能看见海校长。他四十岁出头,离过婚,一个人生活,常年住在学校。他习惯在校园外溜达,尤其是在早晨到上午的事时间段。他认为外面的天空和脚下的地是不一样的。他见荣玉是最后一个到的并没叫住他,而是直接去了教他班主任高静岚的办公室。他先敲敲门,怕这外地来的女老师高静岚爱生气使性子,更怕以后见不着她。高老师是从市里师专调过来的。没结过婚,与海校长年龄相当,但人长得很标致,论气质和身材是全校老师里数一数二的。只是没有孩子,所以,她的优势占据上风。海校长背地里喜欢他。这些荣玉都知道,他们几个不爱学习的常拿花边新闻来逗乐子。因此海校长见谁迟到,总是盯着你看不发一言,看的你俩腿不会走路了才转过身。你进了校园,他再继续来溜达。今天他如往常一般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