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章(第1/2页)  回形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三

    每个人在一个地方待惯了或时间长了总想着有个人来看看自己,看自己现在的生活怎样。过得富裕了自然是不讨厌有亲朋好友来的,过得不好了或是有点生活拮据了不管谁去敲他家的门,他会把你当作是个多余的小人;那个热情一变瞬间就甩给你张冷脸,你不张口是明智的,趁此转身退出去。

    县剧团老冯常常会在大清早被敲门声催醒,起来一边骂一边念叨,一开门他差点把眼珠子瞪出来。“谁呀!”门外面的人不说话,“谁?谁?”外面的人等他开门再说,一开门那个人嘴里奔出仨字“收水费”然后,在耐心等几分钟,才让进门。这样的生活老冯习惯了,夫人工作孩子上学,经济生活还的照过。他戏称自己的妻子为夫人,偶尔来个强调尊称一声“夫人啊!一一一一一”夫人脸上一笑全没有了脾气。在老冯这个年龄有几个朋友似乎不多了,健在的有能让他想起来的差不多已生疏了,有时会想起来只是说,“老刘,夫人你该记得吧,来过咱家几次,每回来总是拿着乡下的柿子,核桃,还有花椒。现在一一一一一不过他很老实。没法不学会老实。”夫人便说:“都是老朋友了,来总不会空手来的,农村过得也不易,有东西吃还好,要是地不长庄稼,或收成不好,谁家不也得去讨生活吗。”

    老冯,是大伙这么尊称他的。年轻时在部队是搞文艺的,提了干想回到老家工作。因为地方上没人,转回来费了些周折。好在自己是个文职的,要不然就得去厂里出力了。当个团长,不算过分。管着百十号人,他们都想有个领导能为自己的生活着想。安安稳稳的生活,平平安安的回到家。然而,也是得过且过的工作生活着。

    凭着这个年龄再去找自己的朋友恐怕不敢认了,物是人非,时过境迁,后生可畏啊。有时他感叹着。他记不清在那些老朋友里面谁家的孩子几个现在多大了,有时他回想刚当兵那年,差一点就去不成了,辛亏是姐姐花钱送礼才走的,验兵时身体上有劳伤。说好话在那时是可以管用的,因为谁家都是本着老实巴交的过日子,没那么多心事去琢磨。这一当兵就是七年。不过,脾气练成了大脾气,一般情况不发火。这也让团里的那些人敬而生畏。老朋友有的在别的城市检察院工作,有的在地方当个小所长,有的还是干部。他想想,时间过得就是那屋里的窗帘,你只要有心拉开,外面的风景大不一样,叫人感慨良多。

    老荣骑着大梁自行车带着荣玉先去的县剧团,看门的说,你们来早了冯团长车还没来呢,等等吧。爷俩在大门外站了一会儿,荣玉说:

    “咱直接去他家不行了吗,拿着这些东西让人看见了以为咱是小商贩连大门都不让进多寒碜。”

    老荣想了想:

    “走,直接去他家里。”老荣拿出皮本子翻开看了一眼。“待会儿去了他家见了面你叫冯叔叔,别忘了,说话不要乱说问你了你说话,不问你不要插嘴。”“真麻烦,说话还要看人脸色!”

    骑了一段路才到老冯家,老冯家的确难找。老荣家住在旧街小区,被一些正在新建的小区名字给弄糊涂了,同样的名字,同样的楼房格局。他在县城做过小生意可从没有去过这些地方,他知道有几条老街,老街上有多少家铺子,谁家的铺子开了多少年他都知道。但他确实不知道或者说根本没去过小区。他说,“做小生意的只图个小钱赚到手就算吉利,搞清楚别人的住哪叫什么名字你和日本特务有什么区别?没按什么好心。”荣玉没说话紧跟着,见个走过的人就问。老荣叫他闭嘴别说话,不然别人会以为是哪个里来的老土包子。其实老荣心里也记不清楚。连着走了两条街才打听到这儿有个县剧团的团长。

    跟楼下的人打听到说住顶层。荣玉说:

    “怎么住顶层,这一层就够上的。你不知道住几层要看是什么领导,咱这小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