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73章 博弈(第1/3页)  后宫风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这是图穷匕现,彻底摧毁了韦太后的耐心。

    她根本无法接受贺烨竟然能够收复长安并兵逼庐州的“噩耗”,但韦太后在从长安撤离之时,不是没有想到正在攻打辽东的秦步云,她甚至派遣“天使”——窦辅安的某个干儿子赶往榆关之外,用她手诏调遣秦步云火速赶往潼关——并不是为了收复长安,只不过防范突厥军攻占洛阳,进而攻陷晋朔。

    可现在是什么情况?她完全忽略不计的贺烨竟然突然出现在庐州,声称已经大败突厥军,王淮准等人竟然以此为由力主立贺烨为帝!

    而派往辽东的使者却一去不复返,也从侧面印证了贺烨也许不是夸夸其谈而已。

    韦太后到底执政多年,她当然明白仅以谎言不足以争得王淮准等重臣的推崇,但她实在不敢相信贺烨竟然能有这么大的能耐?柳氏、谢氏、江迂、等等等等这么多的耳目,怎么可能毫无察觉贺烨的谋逆之心?而这个一无是处只知贪图享乐的小子,究竟是怎么击溃突厥军威胁庐州?

    事实证明,贺烨早便与秦步云勾搭成奸,否则他不可能悄无声息的起事!

    韦太后顿生一股在阴沟里翻船的憋屈,但这个时候,就连王淮准都不愿奉令进入刺史府与她面谈了,这些乱臣贼子,竟然公然向士兵宣告长安已然被晋王征复,晋王方为明主,有能力率领大周军队匡复社稷,先平辽东、再复京畿就是晋王烨的功绩!但太后已经决意再立幼主,借此依然可以把控朝政,所以他们纠集所谓的“正义之士”“忠心之勇”,跪在刺史府外呼吁韦太后以君国社稷为重,他们的理由显得那么冠冕堂皇!

    晋王烨乃德宗嫡子,又建立功勋,当然足以堪当帝业!

    但韦太后当然不这么看,倘若能征善战就有资格登基为帝,那么这皇位也并不属于贺烨,理当归属燕国公秦步云!

    直到此时,太后尚且以为贺烨仰仗的无非是燕国公的三十万大军!

    当然,所有的太后党,诸如韦元平、谢饶平、元得志、姚潜等重臣大将,无一赞同让贺烨继位,他们空前团结,齐心协力煽动太后的怒火,他们提出晋王烨及燕国公在无诏无令的情况下,私自用兵攻夺长安乃谋逆之行,主张太后应当颁旨,逮拿晋王烨归案。

    韦太后自然也不甘心就这么栽倒在阴沟里,将手中大权交给她一直视为将死之人的晋王烨,那是小崔氏的儿子,是她的眼中钉肉中刺,她宁愿把这片大好河山折腾得支离破碎,让突厥人问鼎中原,也绝不情愿败倒在仇敌手下,她怎能对小崔氏认输,她只要一想到小崔氏得意洋洋的笑脸,就恨不能立即将贺烨碎尸万断锉骨扬灰。

    于是立即下令,着窦辅安手奉懿旨,出城质问贺烨谋逆之罪,她一定不能让那乱臣贼子得逞,只要逼得贺烨当众反叛,且看王淮准一应老贼是否还敢冒大不韪之罪拥立一个逆犯,当然,要是贺烨有那胆量入城,来她面前申辩,她一定会让这逆徒有去无回。

    姚潜虽已经难以号令禁军,但那些士兵未必有谋逆的胆量,只要她稳稳掌握正统之名,她的身边还有豫王,有十万宫卫,未必就没有胜算。

    窦辅安这个宦官,此时竟穿着太后特赐的紫蟒,威风赫赫率领着骁骑军,他骑着枣红马,手持黄金卷,虽知两旁禁军士勇对他虎视眈眈,但他根本不以为意,连王淮准等重臣不过也仅只敢长跪“行宫”之外谏言,表达推举晋王即位的意愿,说明他们仍然在意礼法,不肯毁一世清名追随叛逆,更何况各怀心思有若一盘散沙的士兵?

    他今日若死在贺烨手里,以一条性命坐实晋王谋逆之罪,助益太后平息内乱收复军心,也算死得其所,不枉太后知遇之恩。

    当然,若他能以三寸不烂之舌骗赚晋王入城申辩,便乃再立丰功伟绩,甚至可能青史留名,人们提起他,必定不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