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13章 宫女的希望(第2/3页)  后宫风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采选入宫良人,自录宫籍,与父母家人便再无关系,生死不容相见,这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宫人有幸侍御,擢升为嫔妃,经天子恩许,自是可以与家人会面,甚至家人还可能封爵赐官,从此高人一等;又比如天子抑或太后、皇后,将宫女赐予王公贵族,便算除名宫籍,生死荣辱自有主家决定;还比如天子大赦天下,通常也会放免部分宫女,允其自行归家,抑或婚配士卒。

    但绝大多数的宫女,都只能老死宫廷抑或削发出家,真真是一入深宫便与父母如隔生死,若因触犯宫规,罪责就算没有重至处死,被掳夺职差,竟然活活饿死病死,要么就是往掖庭服苦役,劳累至白头。

    而根据天子的不同需求,最多三年一选,频繁时甚至年年采选,如英宗、肃宗时期,任命官员近臣为“花鸟使”,择天下之美充实后宫,所谓的花鸟使根本不顾良贱婚否,只论姿色美艳,全力虏入宫中以备天子选用。

    有诗为证——

    “醉酣直入卿士家,闺闱不得偷回避。良人顾妾心死别,小女呼爷血垂泪。十中有一得更衣,九配深宫作宫婢。”

    十一娘还是渥丹时,就对这些女子饱含同情,当然恶鄙英宗、肃宗此类行径,虽说她相信贺烨不至于如此昏庸,但若想根除这一弊病,仅靠一代、两代天子的圣明显然不足,最好是从制度上加以确立,如规定不得强掳已婚女子入宫,甚至不能强迫未婚民女备选。

    但宫中当然不能没有宫女服役,这便需要向百姓申明,凡宫女年满二十五,可自请离辞,辞宫后婚嫁自由,可听从父母之命,亦或由宫中选配良人士卒成婚,之所以是“请辞”而非“辞退”,十一娘是考虑到也许有的宫女家境艰难,已无亲眷可依,若强行遣散,反而无所庇靠,沦落至更加凄苦境地,再者二十五岁以上即行遣退,宫中缺乏役婢,又会向民间大举采选,造成更多骨肉离散。

    当然,就算确定制度,也并不一定完全保险,这是帝王权限高于一切的时代,如果在位君主暴戾无道,任何制度都可以被他推翻。

    但暴戾无道能够为所欲为的皇帝毕竟不占多数,制度的确立至少能够避免底下贪官污吏为向君王谄媚,自作主张强掳民女入宫——制度革新后,就算今后会有良家子被逼入宫,就算入宫后也许难见天子龙颜,更不说举告不法,但至少到了二十五岁,依制还能“请辞”,避免就此终老于宫廷,不至于绝望。

    后宫事务虽由皇后掌管,但改制当然还是必须经过天子首肯,当今天子在这一件事上虽然没有格外关注,不过极其放心交给十一娘决断,所以后宫的改制十分顺利,齐昭仪也是与皇后一拍即合,对此改制大为认同,雷厉风行安排核察,此日已经拟出一张名单,需要她特意强调一遍。

    “高玉祥列出那张名单,注明乃太后死忠之人,果然无一愿意请辞,注明见风使舵一批,倒有一半愿意出宫,或者返回原籍,或者请求婚配。”

    这就是证明高玉祥果然不敢藏奸,至少已经将他所知如实禀告。

    十一娘颔首道:“尽快将愿意请辞者统计分明,今后采选宫女,需得按缺补第,不能缺乏限制,大明宫整顿之后,各处离宫别苑也要依此制度实行,忌防因为偏居离宫,造成宫女受饥寒之苦,患病而不得药石。”又补充道:“甘愿留任者亦有不少,我度量着那些年迈体衰者,并非是因留念宫廷,恐怕是宫外已无庇所容身,她们已经不堪劳役,宫廷理当恩予荣养。”

    其实十一娘还计划着宫女晋升女官的选擢,也要形成制度,从甘愿留任的宫女中考核录用,但细节仍需与尚宫局等职署协商斟酌,没办法一蹴而就。

    她没想到的是,针对宫女的征留制度改革,尤其让一个小人物激动不已,便是在锦华殿生活得如履薄冰万分煎熬的徐舒。

    徐女史虽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