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43章 枕边风的确有威力(第2/3页)  后宫风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徐修能确然骁悍,圣上要震慑不法,徐修能的确是把利刃,但十四兄排斥此人,却并非因为私怨,而是徐修能之奸侫卑劣、不择手段大违贤明之治,圣上如今用他,却得忌防将来反为利刃所伤。”

    十一娘更加明白贺湛,为何一定要压制徐修能,她稍稍停顿,见贺烨并没反驳她的见解,又再继续说道:“徐修能乃勋贵之后,却少存大志,不甘坐享荫封,经十年苦读,行应试之途,当年入仕之初,便能洞谙朝堂时局,论机智才干,也确为出类拔萃,可惜,其志向虽大,却转为贪欲,无松筠之节,而乃趋炎附势之流,若生逢治世,或成沽名钓誉之臣,纵然鄙劣,倒还不至于沦为大奸大恶,然而,他并未能生逢治世,遇见乃韦太后这等重奸侫而远贤良者。”

    这话的意思就是,无论徐修能遇见的是否明君圣主,都不可能成为秉公任直之臣,至多不为大奸大恶,韦太后执政,徐修能乃侫臣,换贺烨执政,他干起坏事来无非更加小心翼翼罢了,绝无可能痛改前非。

    贺烨就算不会被徐修能的谗言迷惑,推行谬政,但若纵容他位高权重,难保徐修能不会暗中作恶,有违贺烨匡复盛世的初衷。

    “伊伊竟对徐修能如此鄙恶?我知道他那时为了取信韦太后,进过不少谗言,但至少荐举姜导镇守潼关,不得不说的确有利于驱逐突厥、收复长安。”贺烨睁开眼,他是当真有些疑惑十一娘与贺湛,为何对徐修能如此抵触。

    “圣上知否,徐修能是何时起意见风使舵?”却并不待贺烨回应,十一娘直接揭开谜底:“太后决意共治议和时,徐修能便察觉不妙,在谋退路了,但他明知陷害污杀十万岭南义军,会致使甘州失守,突厥长驱直入,仍然助纣为虐,认为他行此一事,是为圣上扫清内患,故而不顾十四兄阻拦警告,造成十万义军死于污篾,用心何等奸毒险恶?圣上利用他归利用,倘若日后予以器重,岂不成了默许韦太后一众党徒,冤杀忠良义士之罪?圣上难道就从未想过,要为怀恩王正名,还岭南十万义军公允?”

    如果连贺珝、岭南义军都只能背负逆臣冤屈,那么为裴郑二族翻案,便更加没有可能了。

    诚然,急公会一度为对抗朝廷的匪逆,纵然是贺烨,也不会纵容其存在壮大、逍遥法外,但贺珝当初为了对抗突厥,主动投降,将逆勇编入边军,一度为守甘州,奋勇杀敌,韦太后已经宽赦贺珝之罪,却相信突厥所谓的修好,为了铲除贺珅软禁贺洱,言而无信污杀十万义军,处死贺珝,以为永绝后患。

    十万义士死不瞑目,倘若这样的冤屈都不能说服贺烨彻察,那么尸骨已寒的裴郑二族,对贺烨毫无助益甚至还算仇怨的旧臣,冤屈与否,就更加不能打动这颗帝王心了。

    林昔若为铺垫,那么为贺珝及十万义勇平冤就是进一步试探!

    至于徐修能,他可是害杀十万义勇的帮凶,是执行阴谋的刽子手。

    贺烨对他的态度,又怎不重要呢?所以贺湛才会与天子据理力争,但看来并没能说服天子干脆弃用徐修能,故而十一娘要继续实行“枕边风”政策。

    “怀恩王,我的确对他十分钦佩。”贺烨良久才说道:“若我与他异境而处,应当做不到他这般无私,为了华夏之治,为了千万国民,为了出生入死之盟军义勇,甘入囹圄,自缚手臂,如此大义,的确不应背负冤屈,但为怀恩王及十万义士正名,眼下未到时机。”

    “是,突厥不灭,边疆不得安宁,而要灭突厥,养兵戍边,又离不开财政支持,所以税制改革才是关键,但圣上是否一定要用徐修能呢,是否除了徐修能,其余人便不能达到目的?我以为,起用徐修能对于变法固然事半功倍,但从长远着眼,却是弊大于利。”

    任用徐修能变法,待大功告成,当然要论功行赏,可如果贺烨决定彻察贺珝一案,徐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