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七章 荷包传情(第2/3页)  国粹奇缘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惟琛挟作人质。走到大门外,王惟琛发现军警包围了梅宅,因为过于紧张,他手中的枪响了,张汉举重重地倒在地上。一见人质已死,军警们众枪齐发,顷刻间,王惟琛被打成了蜂窝状,当场毙命。”

    云妙灵听后:“哦,出了这么档子事,对孟小冬的打击的确够大的。”

    冯翎岩并不想继续这个话题,他问大家:“你们知道‘端午人物’之争吗?”

    云妙灵说:“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约于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由于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同盟,没有成功,反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楚襄王即位后,依旧宠信奸佞,再次将屈原革职放逐。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不忍看到国破家亡、百姓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于是选择以死明志,于阴历五月五日自投汨罗江而亡。”

    张士林接着说:“伍子胥是春秋末期吴国名臣。他本是楚国人,其父亲伍奢和哥哥伍尚都是官员,遭谗言陷害,一起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的重臣。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协同孙武带兵攻入楚都,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其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吴国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谋,成为诸侯一霸。伍子胥曾多次劝谏吴王夫差杀掉越王勾践,但夫差不听,反听信谗言,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其后吴王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用皮革做的袋子里,让它在长江中漂浮。吴国的百姓敬重伍子胥,为他在长江边上建立了祠堂,这个地方因此就叫做胥山。”

    云妙灵继续道:“还有一位曹娥,曹娥的父亲曹盱是个巫祝,负责祭祀方面的工作,东汉汉安二年阴历五月五日,曹盱驾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君,不幸掉入江中,生死未卜,数日不见尸体。孝女曹娥当时年仅十四岁,她昼夜沿江哭寻父亲。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二十二日这一天她也投了江,五日后她的尸体抱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

    冯翎岩总结道:“这三个人曾经都是端午人物,相比之下,才华横溢的屈原是一位伟大诗人,曾创作《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著名诗篇,社会影响力巨大。他以高洁人格谱写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等千古名句,给历史留下了‘正直峻洁、刚正不阿、超凡脱俗、宁死不污、殉身理想、九死不悔’的良好公众形象。在数千年的文化哺育中,屈原的诗句被人们千古传颂,他的人生故事也融入端午的节日习俗中,共同参与铸造中华儿女的民族性格,并代表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走向亚洲、走向世界。”

    云妙灵呼应道:“是啊!屈原是忧国忧民悲愤而死,伍子胥是被逼无奈而死,曹娥是为父亲尽孝而死。相比之下,人们更推崇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操。因为这种对国家对民族的‘大爱’,是历朝历代公认的个人最崇高的理想情操,是伍子胥个人的恩怨情仇和曹娥对父亲的‘小爱’所不能比拟的。”

    冯翎岩继续道:“不过,在不同的地域,赛龙舟还是被赋予了不同的纪念意义。”

    云妙灵很理解地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圈子。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阴历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张士林也不甘落后,他说:“吴地竞渡,是源于纪念伍子胥,苏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旧习,并于水上举行竞渡以示纪念。浙江地区,则以龙舟竞渡纪念曹娥。”

    “可见中国的赛龙舟是有特殊文化内涵的。”冯翎岩最后说了一句。

    眼看要到目的地了,冯翎岩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