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5章 推广甘蔗种值(第1/2页)  寰宇大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从大年初一至初七的人日,李旭一直在谢家渡过,每日与谢燕菡过着没羞没躁的生活,沉溺于温柔香中有些乐不思蜀。

    直到初八李旭才回到刺史府,在凌儿、媚儿等女的幽怨目光下开启新年篇章。

    唐朝新年放假也是七天,李旭回到府中第一件事就是召开新一年的工作会议,会中李旭就流求的开拓仅靠金矿吸引百姓前往肯定会出现后劲不足,毕竟金矿再多也是有限的,金矿蕴藏最丰富的金瓜石还被李旭自个占据了。依赖官府组织移民,越州一地的财政负担不起。

    要吸引百姓自发移居流求只剩下土地了。

    流求西海岸拥有广袤的平原,千万年来未经开垦十分肥沃。想吸引百姓前往,仅凭报纸宣传将流求的土地夸出花来是不行的。百姓也不傻,都是种地,为啥要舍家弃业冒险渡海跑深处蛮荒的流求开荒种地呢?

    肯定得给百姓看到到流求种地能获得远比家乡种地更多的收成,带来更富饶的生活才会让他们动心。

    李旭所说的这些,令在座兼任流求都督府官职的一众越州大小官员及李旭产业的管事们面面相觑。

    江浙的水田种植水稻亩产粮食已是全国最高的,流求的土地再肥沃也不可能超过江浙的水田,种地哪可能收获到比江浙还高的亩产。何况还是新开荒的土地,前两年收成是远比不上熟地。

    众人都没什么好建议,李旭也没指望他们能提出建设性意见,时代的局限性使他们只看到土地种粮食这一项产出,再多点就是种桑树养蚕发展丝织业了。

    李旭的目的是在会议上提出在流求大力发展甘蔗种植业,通过推广甘蔗这种高产值的经济作物来提高农田的年产值,使农民的收入大幅上涨,再通过报纸宣传,及组织移民返乡探亲活动来个现身说法增加在百姓中的说服力和真实性。

    当一年忙到头收获的粮食纳完税交了田租仅够一年温饱的大陆百姓看到移居流求的同乡同样是种田却发家致富把歌唱时,羡慕嫉妒的情绪在心中酝酿,不想继续苦一辈子的人肯定会心动到行动,自发移居流求开荒种甘蔗。

    至于农民看到种甘蔗的能获得更高收益而在江浙改种甘蔗?李旭一点都不担心这种情况会在江浙出现。

    江浙可是唐朝的纳税大户,唐朝现行税收制度租庸调制是根据百姓种田收获的粮食多寡,养蚕织布而每年缴纳一定的布匹定的,收税只收实物。

    百姓要是不种粮食改种甘蔗,先不说地方官会不会答应,光是每年依耕种田亩数量而定的税粮又从哪来?不说江浙百姓全都改种甘蔗,哪怕三分之一改种甘蔗,当地所需的粮食就得由外地供应,粮价必然大涨。地方官府因收到的税粮减少,用来平衡粮价的常平仓肯定是没有余粮来发挥政府调控作用的。

    江浙百姓改种甘蔗实际上得不尝失,再加上江浙的气候并不适合甘蔗种值,对李旭在流求推广甘蔗种值影响微乎其微。

    后世的流求西海岸和广西(唐朝的岭南西道)是zg最大的两个甘蔗产区,在流求推广甘蔗种值不存在气候不利因素。

    当下,因唐朝境内并没形成甘蔗的大范围种值,蔗糖价格可不便宜,哪怕家有百亩田产的地主一年到头也只有在节庆日才会买点砂糖来尝尝,普通百姓连品尝的机会都没有。

    对李旭提出要在流求推广甘蔗种值,与会的官员们赞同者有之,不赞同的更多。

    历来民以食为天,移民的口粮尚未自给自足就让他们种甘蔗,以后更多移民抵达流求,都种甘蔗去了,粮食的缺口岂不更大?难不成都从越州运粮供应?

    故余姚县令诸葛晃反对声音最大。

    “不妨折中下,移民将分到的田地一半种粮食一半种甘蔗,即满足流求粮食的自给自足,还可以向商人出售甘蔗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