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四章 活在架子上的人(第2/3页)  错在永恒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十个中只有三个,同去死地结果在战场上丧命的十个中也不过有三个;而小民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扩张生存空间,追求生活享受,采取的行动却都导致其走向灭亡的,十个中大约也要有三个,这是什么缘故呢?就因为他们太注重扩张生存空间,追求生活享受。听说善于保持和利用生命力的人,翻越崇山峻岭,不躲避兕牛老虎;深入战场军阵,不披铠甲不带兵器。兕牛的锐角没处可顶,老虎的尖爪没处可抓,武器的利刃没处可入,这是什么缘故呢?就因为他自身没有致命伤处。

    或许单以这一章来借喻现在这个社会显得有些不严谨,甚至会导致对《老子》原文的一些曲解,不过我在此已经事先稍作说明,应当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首先明确一点,古代和现代的生活方式和情况有非常巨大的差别,因此用古代借喻现代只是一种指代,并不是说就是那一种形式。

    这一点明确后我所说的话才能够成立,同时也不会被挑出太多刺。

    回到正题。

    民因何而“陵行”,走到崇山峻岭人迹罕至野兽出没的地方去?从“不避兕虎”来看,应该不是去打猎,若是打猎则应该是“不畏兕虎”,因此陵行或许是为了经商c长途运输,或者是为了打工寻觅活计。

    古人不会轻易出远门,只有在实在无法生存的情况下才会选择出门谋生,与现在人们的观念确实大相径庭。

    当然,小民百姓想要改善生活,还可以到战场上去立军功,但这种方式的死亡率却比出门谋生的死亡率要低得多。

    因此有了这样一句总结的话——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

    这句话才是此段的重点所在,也是王本第五十章所要突出的内容。

    小民百姓为了扩张生存空间追求生活享受而采取行动最终导致死亡的,十个中也高达三个,与行军打仗的死亡率相当。

    在如此之高的死亡率下,却仍然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并不是因为他们无法生存,只是因为他们要寻求更好的生活。

    当然,这本身无可厚非,若是人民没有发展的观念那这个社会也无法发展,但若是这种过度便会导致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即社会价值观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

    《抱朴子·登涉》云:“或问登山之道,抱朴子曰:‘凡为道合药,及避乱隐居者,莫不入山,然不知入山法者,多遭祸害,故谚有之曰:“太华山下,白骨狼藉。”皆调偏知一事,不能博备,虽有求生之志,而反强死也。山无大小,皆有神灵,山大则神大,山小则神小也。入山而无术,必有祸害。或被疾病,及伤刺,及惊怖不安;或见光影;或闻异声;或令大木不风而自摧折,岩石无故而自堕落,打击煞人;或令人迷惑狂走,堕落坑谷;或令人遭虎狼毒虫犯人’”

    从上述一段文字中就可以看出古代人民的生活环境有多么险恶,抛开上层阶级不说,单说最为基础的群众,他们或者为了改善生活,或者为了躲避战乱而进入深山之中,然而这些人中大部分永远留在了山里。

    所以才有那句“太华山下,白骨狼藉”,才会有迫不得已进山时所说的“苛政猛于虎”。

    在人口稀薄科技和产能低下的古代,山无疑是一座宝库,蕴藏着机遇和资源,然而也有着巨大的危险,稍有不慎就会横尸山林。

    若是生存无忧的情况下,还要为了享受而去出门谋生,危险一点自然不必说,更重要的是这种心态。

    正所谓无欲则刚,而当所求过多自然会导致一些不良后果。

    当整个社会都处在这种情况下时,这个社会就不变得功利而充满险恶,人性也会随之扭曲,纵然有一部分想要改变现状的人,却也无从下手。

    说起来这也是经济发展过快带来的后遗症,当一个国家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