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五章 旧事与老友(第2/5页)  错在永恒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金研究成本就太高了,因此目前公司是寄希望于非金属材料。

    但这方面同样需要大量的研究,现有的非金属材料要兼顾强度,硬度,耐高温,抗冲击等性质的,可以说寥寥无几,因此1区12个实验室都在加紧对新型高分子材料的研究。

    只是这改进容易,要想从无到有,却是难如登天。

    没有一点有想法的人,确实无法将项目继续推进。

    其实1701号项目已经很成熟了,从其续航能力以及各项性能来看,几乎已经是行业内顶尖水准,但是这种设计目的为民用的代步工具,造价却要远高于最新一代喷气战斗机的造价,这确实是非常致命的一个弱点。

    如果以这样的造价售卖,甚至军方也不会对这种东西感兴趣。其实也不应该说的那么绝对,军方或许会感兴趣,但绝对不会批量下订单。

    但这种技术上的东西,想要突破性的进展确实有很长的路要走。

    想到这里李羽清突然想起一个人。

    一个他在高三才认识却在短短几天时间内就成为好朋友的人。

    这个人叫严逸华,李羽清通过温开和他认识。

    并在高考结束那天晚上因为一顿烧烤,一顿酸奶配的烧烤而结交。

    当年李羽清选择了化学专业,而温开和严逸华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材料学,不过两人方向有些不一样,温开主修金属材料,而严逸华主修有机高分子材料。

    李羽清曾经在《pr一gress  aterials science》以及《nature aterial》两本期刊看到过严逸华所发表的两篇封面文章,从高达23和16的影响因子来看,严逸华应该也算是业内相对权威的专家了。

    而且曾经听温开说过,严逸华在碳纳米材料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只是有心无力,限于所在研究所的设备条件以及一些工业生产中实际操作的理论,无法进行一些大型和严苛条件下的实验,因此他所构想的新型材料目前仍然停留在理论计算阶段。

    不过这种理论计算事实上并不可信,没有经过实验证实的东西,就算设计的再完美,也都只是空想。

    但至少严逸华在理论上是有基础的。

    只是,李羽清已经很久没有和严逸华联系了。

    上一次见面还是在十多年前,在温开,李羽清,杨然以及李戡的不断施压下,严逸华请了一顿烧烤。

    那之后他们五人就没有再聚齐过。

    现在想来这也是一种遗憾。

    那天晚上他们五人因为下雨而匆匆别过,临走前约好大学毕业再聚一聚,不曾想那一别,似乎已成了永恒。

    也不知道温开现在是什么情况,两年了吧,将近两年没见了。

    想到这里李羽清嘴角微微上扬,温开一直能带给大家欢乐,但一年多前看到的温开,似乎少了那种飘逸灵动的气息了。

    李羽清叹了口气,端起了青石桌上已经凉透的20年陈熟普。

    看了看茶叶,却又回想起曾经封存这批茶叶的情景。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却又寒风刺骨的冬天,同样是一月十三,那年他十五岁。

    这天是李羽清的生日,刚刚放假回家的李羽清正坐在床上发呆,他已经记不清当时在想什么了,或许只是发呆吧。

    母亲突然推门进来坐到床边,问道:“小羽,今年想要什么礼物?”

    也不知李羽清当时怎么想的,不假思索便答道:“一本书,一饼茶。书要你抽屉里那本生物化学,茶要普洱,大益七子饼。”

    李惠有些奇怪,因为今年李羽清要的东西有些不一样,往常都是稀奇古怪的金属单质,这次却是一本书加一饼茶,于是便问道:“你可想好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