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67章 清高之士(第1/2页)  大唐公主的小驸马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沈三问回想,他这么大的时候还是个标准的小学生。

    书中教的东西他都信,善恶是非观很正,绝对是个正义的小朋友。不然后面也不会学法律,想做警察。

    许多年以后,他才明白恶人并不是脸上刻着我是坏人。大家都有自己的苦衷和无奈,善是对自己人,恶,才是常态。

    不过让他感触深的不是这些。

    对周围的人性格有个判断,区分种类,这是高中之后才开始做,大学才做到的事情。

    那时候的标准很简单,学习好的就是好学生,学习差的,e,只要玩得好也是好学生。

    到了大学,也有许多人走在他前面。他还在认识人,交普通朋友。有些人已经开始对同学进行分类,谈不上利用,但是交际总有此刻对李和教学的影子。

    人越成熟,越不会无缘无故的帮助别人。

    走到最后,只能维持对周围人的善意。

    而作一个皇帝,必须要学会引导这种善意。

    李和才多大?已经能够做到基本的识人了。

    不愧是他的儿子啊。

    虽然会累一点,苦一点。

    可没有人能一觉梦醒就事事顺利,万人敬仰。

    对于在大周发展一番大事业后的沈三问来说,这个问题自然是很简单的。

    不过李和还需要思考很多事情。

    举荐人才可不是闹着玩的。虽说举荐一个庸才也不会拖累到自身,机会是要看本人去争取的,举荐只提供机会。

    可是举荐一次,下次你举荐的人就会收到轻视。

    多少有些尴尬。

    而这些夫子,有什么理由代他举荐人。

    要让他们愿意,就得有足够的理由。

    金钱c权势c名声,虽然他日后触手可及,可现在还很遥远。作为夫子,为他举荐人说不准还会被嘲讽谄媚巴结。

    这么难的问题,居然让他一个小孩来处理。

    我放弃处理还不行吗。

    呜,想想沈三问说的,无论他如何,过的都不会差,可是能达到的上限还是要他自己努力的,要做父母这样的“普通人”,是需要努力的。

    李和拿起笔,开始学沈三问写小说时候的写写画画。

    沈三问会把小说中每个人的性格,经历,在书中的作用列出来,分析清楚。

    他现在也在做这样的事情。

    首先,被举荐的人总会有一个优点,他要举荐一个人总得有值得的理由吧。可能是口才出众擅长诡辩,可能是务实事干,可能是有气节品德高尚,可能是忠心耿耿,甚至可能是会巴结讨好。

    然后,分析夫子如何能够愿意站出来。

    音律夫子,如果此人能被引为知音,恐怕不用他开口,都可以。不过这位夫子不重官场的事,若真有这样的人,恐怕还会劝人远离世俗,以免明珠蒙尘。

    若有不得已的理由,比如为民申冤,没办法摆脱的家族实名,别无选择,他必然会支援的。

    音律课,李和听得不算认真,对这位夫子却了解许多,从生平事迹到出身。资料都摆在情报室,他第一次上完课就好奇。说不出的清高之感,却投身口中的世俗,做了皇室学堂的夫子,这是何等的违和。后来了解到夫子家族中各种错中复杂的斗争,为了成全母亲的心愿才出仕。

    那也是李和第一次体会到人生的无奈。

    考虑到想让陛下满意,答案不能简单,李和自然要把每件事都分析透彻。

    若是他开口,牵扯到孝心,应该会让夫子更容易动容。

    举荐还是涉及夫子本身利益的事情,有些好处肯定是更好的。

    清高是需要资本的,可是清高的人往往又注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