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章 大学食堂(第1/2页)  年少行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刚入学的一段,我没习惯这里的饮食,整天不知道吃什么。不停地换地方,从一个食堂到另一个食堂,从一样饭菜到另一样饭菜,足足折腾了一个月,才逐渐习惯或者说找到自己爱吃的东西。

    我去得最多的食堂是南苑的民族食堂。

    民族食堂是校内最有名的食堂,也是刚入学高年级辅导员就向我们推荐过的食堂。民族食堂在我们宿舍楼南正对面,分为一楼和二楼,食堂大门在一楼有两个,东侧和北侧。一楼大厅是我们同学最常去的地方,所有的窗口都在食堂西面一侧排列,有各种各样的菜品,炒菜、炖菜、凉拌、油炸,还有米饭、面条、饺子、馄饨,都带有不同地方特色,多种多样,在家那边都没见过。一样样品尝,一个月时间就吃了个遍。

    这儿有一样美食叫炒拉条,我最爱吃。两块钱一大碗,很便宜。做法和别的地方的不大一样,面条略粗,也不光滑,放入青菜,西红柿,红红的豆瓣酱。炒的比较干,颜色也比较深,味道非常好。我这一段几乎每天都来这儿吃一大碗炒拉条。炒拉条成了我大学食堂的代名词,最能代表这里的味道。食堂的师傅都认识了我,以至于后来常常一看见我来,还没等我说吃什么,就直接给我做炒拉条,这倒成了默契。这个窗口还有武昌鱼,一块五一条,实在是太便宜了,红烧做法,味道鲜美。有时会喝上一杯雪碧,夏天喝冰镇的碳酸饮料最痛快了。不知道这位师傅是哪里人,只看见锅碗瓢盆,油盐酱醋,堆积在他们身后,并不宽敞的店铺成为他大部分时间的生活空间,每天面对来来往往的学生。

    最近特别想吃南苑第三食堂的牛肉拉面。

    快下课时我就开始惦记起这里的拉面。好不容易等到下课铃响,从后门快步出去,走过长长的梧桐树下的小路,赶到第三食堂,点拉面的人已经不少了。我也点了一份,站在窗口前。

    西北少数民族的师傅在这表演做拉面的绝活,一块面团在他手里抻一次,然后很用力的甩在面板上,发出“啪啪”的响声,然后再抻,重复几次,一份抻的很细的面条就变出来了,叹为观止。放上几片牛肉,几叶香菜,一碗拉面就煮好了,香味扑鼻。就着几瓣大蒜,特别对劲。一大碗热气腾腾的拉面一扫而光。

    在南苑,去第二食堂吃饭的时候也很多。

    从一片槐树下的小路穿过,路过几处食堂,门前摆了些新来美食的牌子,写着几种各地小吃。我还是上了二楼,去了第二食堂,因为今天我要吃火腿炒米饭。

    在熟悉的食堂窗口,又看见那个手脚麻利的女老板,她操着不知什么地方的口音招呼着我,我点了一份火腿炒饭,和她交流了几句,才知道老板是山西人。

    在她做炒饭的工夫,我认真观摩着整个食堂,一共是十多个窗口,每个窗口的老板都忙碌着,是喜悦也是辛劳。他们很多都是外地人,来自全国各地,背井离乡,来这里谋生,依靠着特色的手艺,日复一日做着来自家乡的美食。这个食堂里除了河南的各种面食,还有很多地方的特色小吃也很美味。比如山东的炒饼,陕西的羊肉泡馍,山西的炒刀削面和炒米饭。我其实也分不太清这些小吃的原产地,看起来好像河南的面食居多,食堂窗口旁边长长的牌子上从上到下写满了一排面食,烩面、油泼面、刀削面、臊子面,竟然二十余种,看都看不过来。一排排餐桌椅子有些陈旧,但摆放整齐。

    这时也到了饭点,各个年级各个系的学生也陆续来就餐。我的炒饭也好了,油光光的米饭非常诱人,我又买了一杯冰镇的百事可乐,坐下吃了起来,食欲旺盛,很快吃完。

    吃完饭,已经是傍晚,走出校门,就是宿舍后面的商业街。街上的灯光亮了起来,一家家并排的店铺热闹起来,小吃的,日杂的,还有眼镜店,照相馆和杂志社。

    学校门口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