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家事(第1/2页)  那些年的风和浪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左边一座山稍高些像昂起的牛头,右边一座山稍矮些像牛屁股,身后一座山不高也不矮,起起伏伏像牛脊梁,远远望去宛如一头趴伏倒嚼的青牛。山上,一年四季林木葱郁青翠。“牛头”处还有一天然石洞,称之为“牛鼻洞”;“牛屁股”南北各有一块硕大的巨石,如同两条蜷卧的牛腿。尤为奇特的是在“牛蹄子”处有一湾泉眼,无论冬夏,不冻不枯,一年四季汩汩流淌不息,外呈弧形而内呈倒三角,状如牛蹄,故而当地人称之为“牛脚泉”;又因像过去老太太缠过的“三寸金莲”,又被称作“老婆脚泉”。牛孟文的老家牛家沟就坐落在伏牛山脚下。

    牛孟文的爷爷辈上亲弟兄三个,叔伯弟兄也是三个。到牛孟文他爹这辈上,叔伯弟兄也是六个。牛孟文他爹是单传,有三个姑姑,根据家谱,牛孟文他爹这辈行德,他爷爷为他爹取名牛德宝。到牛孟文他们这辈男丁比较旺,叔伯弟兄十二个,牛孟文还有个弟弟牛仲文,因为赶上实行计划生育,没有女姊妹。牛孟文和弟弟差两岁,弟弟一出生,牛孟文就跟着爷爷睡,所以牛孟文从小爷爷就比较宠他。在他的童年记忆里,那时候大人们在生产队春耕秋收,学大寨搞各种运动,一年到头忙忙叨叨的,没有空闲时候。所以也顾不上管孩子,那时候的孩子基本上都是散养。

    让牛孟文至今引以为憾的是没见过奶奶。长大点以后才听说,他爹结婚那年没过多长时间,奶奶就去世了。现在想来,当初他爹娶他娘的时候,也有所谓“冲喜”的意味。牛孟文的爷爷有老寒腿,印象中一直拄着拐棍。那时候的乡镇叫人民公社,公社上有个大的合作社。牛孟文一直忘不了每到赶集(初五逢十为集)的时候,爷爷到天井(当地人把院子叫做天井)的囤子里,扒上两褡裢瓜干(红薯切片晾干),然后左手拄着拐棍,右手领着孙子到公社的合作社里换酒。买上喷香的香油馃子(方言:油条,但比现在的油条好吃),切上一盘猪头肉,爷孙俩就开吃开喝了。牛孟文出生的时候正赶上文革时期(上世纪七十年代),物资比较匮乏。迄今为止每每想来,牛孟文都会大吞口水。有的时候,爷爷会用筷子蘸一点酒,让牛孟文砸吧味道。每每看到牛孟文龇牙咧嘴的样子,爷爷都会笑得特别开心!这就是所谓的含饴弄孙之乐吧。

    爷爷是在牛孟文上高二那年去世的。牛孟文清楚地记得,那是冬月的一个下午,牛孟文还在上下午第二堂课,他的一个叔伯哥哥牛启文敲开了教室门,牛孟文出了教室以后,牛启文说,爷爷老子(方言:避讳的说法,长辈去世了),回家吧。

    牛孟文眼泪刷的就下来了,假也没请,骑着自行车就和牛启文往家赶。

    到家以后,看见炕头上倚着一把稻草,桌子上点着一盏长明灯,爷爷脸上盖着一张草纸(当地的风俗),直挺挺的躺在炕上,牛孟文一头扎进爷爷怀里,哇的一声就哭了出来

    牛孟文掀起了盖在爷爷脸上那张草纸,看着那张如刀刻般满是皱纹的脸,是那么的安静慈祥,因为掉了好多颗牙齿,嘴巴有些凹陷,想到以后再也听不到爷爷叫他的乳名——波,眼泪又一次奔涌而出。牛孟文一遍又一遍地摩挲着爷爷的手和脸

    牛孟文他爹给他爷爷办了村里有史以来最隆重的一场葬礼,那年他爷爷享年八十四岁。

    奶奶身体一直不是很好,听说前面生了好几个男孩都夭折了。那时候破四旧,不许搞封建迷信那一套,后来迫不得已又是许香又是还愿,直到后来,才好不容易才有了牛孟文他爹。牛孟文他爹小时候放牛打草的上过五年高小,然后就开始帮家里下地干活了。再大一点,开始学石匠,和牛孟文他娘结婚以后,才开始学瓦匠的。不过牛德宝人还算聪明,学了两年,也算出徒了,出徒了就是手艺人。那时候,瓦匠木匠都是手艺人,因为有一技傍身,所以在当时很是吃香。当时生产队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