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六章 寒冬寺的由来(中)(第1/2页)  杜陵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三个阵营的观点提出来,晋王及众核心高层首先否决了第三个观点。

    晋王及晋国多位上将军多数认为:

    周王的三个儿子已经不成气候的观点是错误。如果不及时斩草除根,假以时日,周王三子必成晋国的心腹大患。如果周王三子在西秦站住脚跟,以后再图灭,几乎难如登天。如果西秦公将周王三子尽收麾下得以完全掌控,那么西秦公国便是如虎添翼。这两种局面,都是晋国所不愿看到的。所以现在不灭周王三子,纵虎归山,待到他日,必将悔之晚矣。

    至于群臣提出离间西秦公与周王三子的提议,晋王认为行不通。首先西秦公已经在这个节骨眼上收留周王三子,便是向全天下昭告自己的立场。晋国现在已经击败了霸国周国,那么此时天下诸候国又会怎么看待晋国呢?晋国是猛虎,西秦公国是领头狼还是领头羊呢?诸候国则是在观望,他们会和西秦公统一战线联合抗晋,还是会和向晋国臣服?

    诸候国会怎么选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晋王及晋国核心高层们,他们眼里的诸候国是群狼还是狼羊。这一切都取决于晋国目前的状况以及与诸候国的实力对比。

    晋王深知,此时要站在西秦公的角度想问题,才能把事情想的更透彻一点。

    如果西秦公把周王三子交了出来,西秦国便会沦为天下笑柄,无法在诸候国之中立足。西秦公国一旦让诸候国对之失望,也就亡之不远矣。西秦公国此时一定是周王三子背后最牢固的支撑,所以晋国群臣提出的第三个观点——拉拢西秦公,分化西秦公与周王三子,此观点断断行不通。

    那么就剩下第一个观点和第二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是退兵班师,巩固既得战果,谨防诸候发难。第二个观点是一鼓作气,剿灭出头鸟西秦公国震慑天下,晋国极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一统天下。

    显然这两个观点的核心问题就在于,晋军目前到底处于一个什么状况。到底是久战大捷c师老兵疲还是适逢大胜c兵锋正劲。

    如果晋王他们最终的结论认为晋军已经疲软,需要休整,那么他们就会选择第一条路。如果他们最终认为晋军正士气高涨,那么他们就会选第二条路。

    晋王是一个野心勃勃的政治家c军事家。他能快速使晋国崛起并超越周王,以至于击败周国,这正是他多年的精心治国与筹划。

    从战略成果及个人野心出发,无论任何人都会倾向于第二条路的。晋王也不例外,众位大将军也不例外。如果选择第二条路,只要功成,诸候胆颤,必将臣服。晋国就能一统天下,晋王就不再是王,而是皇帝。诸位大将军也都能因赫赫军功而封公拜候。

    晋王和众将军又是什么人呢?这些大陆上的风云人物又岂能是头脑发热的人物?他们岂能不明白各中要害。问题的症结还是落在分析晋军当下的状况以及与西秦公国的如果开战的各种推演分析。

    晋王派出核心高层,检视了晋军各部。上至将军c先锋,下至伍长c士卒。虽有伤亡,亦有久战身疲c思家心切,但是晋军整体的士气还是相当高涨。同时,晋王及核心高层一致认为,认为继续从晋国及刚打下来的周国诸地中筹措钱粮应该问题不大。

    最终的分析结论则是:

    晋军乃是大胜之师,诸候国已经胆颤。晋军是兵锋正劲之师,应当一鼓作气直下西秦公国。西秦公国久弊秦肃之地,必不是晋国的对手。

    那么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吗?这个结论是有道理的吗?

    这个结论在后世已经被辩论了千次万次了,讨论了三百多年,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结果。

    心怀天下,心怀千秋霸业的晋王,就这样在怒火中烧向西秦公国开战。这一把怒火,要将西秦烧成灰烬。晋王亲征,携多位能征善战的历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