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百五十五章 真相(第1/4页)  超级能源强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苏董预计,油井的含水量会降到多少?”杜卡特的表情异常认真,手指攥着明棍,捏的发白。别的不说,就大华实业目前展现出来的技术,已经足够他重视了。

    其他人也是一般的神情,竖着耳朵听苏城的回答。

    苏城毫不谦虚的一笑,用英语道:“就这口油井来说,我想再下降几个点也没问题。”

    在表示数量的时候,他用的是“a febsp;   下降三个点也可以说是“少量”,下降10个点同样如此。但就目前含水量下降一个点,产油量提升163吨来看,再下降3个点,产油量就提升50%了!

    这是什么概念?意味着已经步入开采末期的油田,能立刻回到壮年。

    意味着原年产50万桶的油田,能增产到75万桶!

    而就利润来说,那可不是简单的提升50%。

    以93年的油田维护成,50万桶的油田,成就要七八百万,管理水平一般的情况下,利润还达不到30%,也就是老油田已经还清了前面的开发成,才能以这样的利润率继续开采。

    但是,这样的油田假若增产,却不会增加油田的维护成,无论是管道、人工、设备维修都不会有明显的增涨,增加的无非是三次采油的成,以及石油特许权的成。在那些80年代以前获得的油田上,石油特许权甚至都是固定的。

    如此一来,增加的50%的毛利润,兴许能带来50%乃至100%的实际利润的增涨。

    放在年产100万桶。乃至500万桶的大油田里,利润增加的总值就相当可观了。

    更重要的是,在杜卡特等人看来,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的绿色曲线尚有极大的潜力。

    含水量恐怕不止降低3个点。

    这样的技术,对于绵延持续了半个世纪的大型石油公司,有着非凡的意义。

    简直相当于旧油田返老还童了。

    若是覆盖面够广的话,这三次采油技术就等于是相对旧油田的灵丹妙药了。

    杜卡特激动之余还有点可惜,他旗下的技术部门,每年投入几百万英镑在三次采油技术上。怎么就没有如此明显的成果?

    他却是不知道,苏城一意孤行,在三次采油技术上投入了多少,又有多少中国的石油研究人员,在此奋斗。

    在场众人中。只有林永贵是淡定的。

    早在88年的时候,他就接触过大华实业的三次采油技术。那个时候,大华实业用的还是3087聚丙烯酰胺,通过模仿国外的技术,将废油田从日产05吨,拉升到了日产4吨的水平,体现出了一定的价值。事实上。当时的大华实业,还向国内卖出了总计60多台的聚合物驱设备,合同总金额超过6000万元人民币。

    除此以外,哈利伯顿还曾经出了几百万美元。购买了大华该技术的使用权,为期十年。

    当时,林永贵确实觉得很厉害。

    然而,中国的技术开发。一向是阶段性的。通常来说,所谓的得到了“阶段性成果”的意思。就是在说:后面不好做了,我们重新抄一种外国技术吧。

    3086聚丙烯酰胺身,就是重复国外的技术成果。大华的聚合物驱设备,尽管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要是没有成低廉的因素在,也卖不出那份大合同。

    而就“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再往下做,可就不是一般的难了。

    前人走过的路,哪怕是崎岖小路,最多是小心一点,费力一点也就罢了。前人没有走过的路,那就是探险了,是会花更多的钱,得到更少的成果,甚至可能摔死人的。

    林永贵以自己的经验来想,大华实业从88年到93年的五年时间里,做的最多的恐怕也就是跟踪研究吧。否则,何必等五年时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