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76章 夜阑人静思辽东(上)(第1/4页)  刺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76章 夜阑人静思辽东(上)

    夜阑人静,张准的舱室,却还亮着火光。

    李绩成舰队在渤海湾上快速的飞驰,从东海堡回去柳家堡港口。张准的心思,同样是在快速的运转。现在的他,丝毫没有睡意,仔细的翻阅着很多有广宁城战斗的资料。

    东海堡的战斗,激荡起张准的很多想法,很多关于辽东的想法。作为后世人,张准对于辽东的理解,要比明朝人更加的深刻。明朝人眼里的辽东,只有今天辽宁省的一部分。张准眼里的辽东,却是包括今天的东北三省,甚至还有更遥远的黑土地。

    有人说,是萨尔浒的裂变,导致了辽东的沉沦。有人说,是沈阳、辽阳的沉沦,导致了辽东的丢失。还有人说,是广宁城的失守,导致了辽东的彻底沦丧。每一种说法,都有道理。张准比较倾向于后一种。

    如果广宁城现在还在明国的手上,辽东的局势,不可能糜烂至此。如果广宁城还在明国的手上,鞑子不可能两次越过长城南下,而且还将第三次越过长城南下。如果广宁城还在明国的手上,虎贲军刚才的东海堡战斗,也没有可能发生。因为,只要广宁城不丢,东海堡肯定会掌握在明军的手上的。

    那么,广宁城是怎么丢失的?辽东的局势,为什么又会变得如此的恶劣?这一切,都要从尘封的历史开始说起了。

    天启初年,努尔哈赤用闪电般的速度占领了辽阳,并将都城迁到了这里,开始了对辽东的统治。武力征服之后,最重要的是发展经济,而发展经济的前题,必须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即对被征服地区实行强有力的统治。

    但是,一个文化相对落后的民族要想对文化先进民族实行统治,是极其艰难的事情,这是一种融合:落后的处于征服者地位的民族在一定程度要吸纳处于被征服者地位的先进民族文化,被征服民族在高压下也不得不接受一些异族文化。换言之,就是建虏必须接受汉族的文化。

    努尔哈赤进入辽阳不久,在建设政权上便提出了“参汉酌金”的主张,对中原政权的一些先进制度几乎是原样照搬,迅速实现跨跃式的发展,由一个落后民族很快跻身于先进民族的行列。而汉人也不得不在屠刀的威胁下执行剃发令。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这种融合过程中无不充满血腥。五胡乱华时期就不必说了,辽、金、元等时期都是如此。一个新生政权取代旧政权往往是通过暴力完成的。在政权初创时期,新生政权总是要对旧的势力残余进行最后的围剿,即所谓的斩草除根,这是巩固政权的需要。

    旧势力是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的,他们必定要进行殊死反抗。也有一些旧政权死灰复燃的,但最终还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旧势力只能是死亡前的回光返照而已。比如近代史上的张勋复辟、康梁二人由维新派变成保皇派等等。

    明王朝在辽阳毕竟经营了二百余年,正统思想在这里根深蒂固,要想让汉人接受异族的统治简直比登天还难。普通民众也许不大在意谁来统治,只要能让我们活下去就成。读书人则不然了,他们信奉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他们从骨子里鄙视梳着个大辫子的女真人。

    努尔哈赤在辽阳遇到了汉人们强烈反抗。而这些反抗主要是由这些读书人挑起的。努尔哈对此进行了坚决镇压,着实是杀了不少读书人。现在的一些史学家们对此持批判态度,认为他是晚年失政。那么历史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客观的来说,努尔哈赤一开始对汉人是十分优待的。甚至,不排除努尔哈赤在汉人读书人的面前,有点自卑的想法。就好像是现在的读书不好的孩子,在清华、北大学子的面前,可能会觉得自卑一样。你要说那时候的努尔哈赤,觉得自己可能会问鼎天下,那完全是扯淡。这样夸张的想法,就连皇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