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87章 教学之路,从职业技校开始!王府变学堂!(第1/5页)  刺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687章 教学之路,从职业技校开始!王府变学堂!

    (0687)

    定下来基本的努力目标以后,就要组织更多的人参与研究发明了。单独依靠徐正明一个人,显然是无法完成的。历史表明,要完成跨时代的发明,一个强有力的团队,是必不可少的。问题是,去哪里找那么多的工匠?

    从其他的地方引进来?别傻了,其他的地方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工匠。大明朝是个最古怪的朝代,对读书人的推崇,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为了维护读书人的地位,对于所谓的奇技淫巧,是极力打击的。换言之,就是工匠根本没有地位。

    在卫所里面,工匠的地位,也是最低的。一般的军户,都有固定的月粮,就算朝廷一直拖欠着不发,账目上的数字还是认的。而匠户的月粮,只有普通军户的一半。由于没有活干,匠户们没有其他的收入。因此,卫所里面,首先饿死的,往往是匠户极其家人。

    一切,还得自力更生。

    开办学校,培养人才,是实在必行了。

    然而,要建立学校,就得要老师。想到老师的来源,张准就有点头痛。在这个年头,不要说数学老师了,就是语文老师都不多啊!好吧,暂时不说老师,就是将所有认真上过学的人都加起来,不知道有没有五百人。那些通过非正规渠道上学的人不算。

    古代的教育,绝对不是义务教育,而是精英教育,只有有条件的人,才能上学。这个有条件,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要有*上的资格。就是你不是贱民,才有资格上学。如果你是贱民,即使有钱都不行。所谓的贱民,包括了渔户、匠户、乐户、商户、军户等。

    后来,商户逐渐放宽,总算是脱离了贱民的范围。军户也逐渐的开办了卫学,也算是脱离了贱民的范畴。但是,由于以前的*,导致商户和军户,在学习上,始终不如一般的民户。张准麾下的军户,最杰出的人才就是侯山平了,准秀才。可想而知,当时卫学的质量。

    第二个方面,自然是要有钱了。上学是要交学费的,除了成绩极其优秀的廪生,可以获得官府的补助之外,其他人都要交钱。传说中的给一点米,给一点肉,就可以上学的情况,并不常见。一般的私塾,都是有严格的收费规定的,轻易不会改变。更多的情况是,没有钱的话,最多只能站在教室的外面听一听,老师不撵你,就算是很给面子了。

    按照当时的情况,一百个年轻人里面,恐怕只有两三个有资格有能力上学。而且还不算女童。所有的私塾,都是不接收女童的。电视剧里面的那些女状元,女驸马什么的,肯定不是在私塾读书认字的。虎贲军目前的控制区域,适龄的上学儿童,包括女童在内,至少有几万人。这几万儿童如果都上学的话,差不多要比当时全国有资格有能力上学的儿童都多了。

    面对几万个适龄儿童,没有足够的老师,说什么都是废话。就算按照一百个儿童一个老师来计算,也要几百个老师。去哪里找几百个老师?张准情不自禁的就想到了柳如是。将一群妓女弄来做老师,这是何其的蛋疼。然而,除了这个办法,张准还真是想不出什么法子来。

    这年代的文化人,都是瑰宝,都是熟读圣贤书长大的。在朝廷的眼里,读书人都是宝贝,是非常珍爱的。就算你家里贫困如洗,要是有个读书人,别人也不敢看轻你,连官府都不敢看轻。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样的理念,都已经深入到人们的骨髓里面去了。

    除非是有特殊的原因,否则,读书人不会轻易的跟着虎贲军去折腾。在大明朝,即使是最烂的秀才,都可以混个温饱的。好像孔乙己那样的文化人,真是太稀少了。既然衣食无缺,肯定不会盲目的跟着虎贲军去做有可能掉脑袋的活计。

    李自成忙碌了十几年,手下都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